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歷史 ′ 意識 ′ 錯雜的打鐵寮古道





當是時(嘉慶十九年,AD1814),淡水閩、粵械鬥,漳、泉又鬥,蔓延數百村落。平侯出而解之。而新莊地當衝要,每為兩族所爭,乃遷大嵙崁,建廈屋,築崇墉,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穀數萬石。
──台灣通史.列傳五.林平侯



從台北出發往大溪,宛如回溯大科崁的開拓史…….。


打鐵寮古道在大溪慈湖,入口在大溪郊區的三層,向東穿過金面山塊的一系列尾稜,中途會經過後慈湖,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根據文獻記載,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復興的連絡道路。目前取名打鐵寮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有一打鐵鋪,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故名。


至於順便去撿的白石山,是五寮尖──金面山稜線延伸的山頭,從打鐵寮到白石山,沿途少了五寮尖著名的岩稜,但面對大漢溪前陡後緩的特色是一樣的(很像南港山稜線),也擁有對大漢溪谷的極佳展望。這個獨立的山塊被大漢溪與三峽溪環繞,向西北突出進入三峽、大溪地界,地勢不高,卻是台北桃園一帶很明顯的地標。


在山下全覽金面山塊是另一種趣味。


沿著台三線到大溪,需經過土城、三峽,大致上是沿著大漢溪而上。北二高南行過了三峽交流道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周的地理。左邊青綠的鳶山也是金面山的尾稜,與林口台地夾著寬闊的大漢溪,一直到明隧道前都可以清楚看到金面山塊,直到大漢溪邊的山麓。


回顧引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板橋林家來台二代林平侯沿大漢溪上溯到大溪拓墾的情形──要躲避械鬥,因此離開新莊;要活下去,所以要找塊地耕種;地要有水灌溉,所以就上溯到大漢溪上游,找到大科崁今日稱為大溪的地方。



走在古道上的歷史氛圍很濃厚,而各個時期的遺址遺跡則時光交錯:有戒嚴時期陵寢管制區的崗哨、大正年號的建橋記事碑,清代就有的灌溉圳溝以及很庶民的柑仔店遺址。古道走過的也不少,打鐵寮古道說起來景色不特別,但穿梭的歷史意識卻很澎湃──蓽路藍縷的墾殖運動,也有荒謬的封建餘孽,被殖民歷史…..全放在不起眼的小路上,太特別了。



毛怪很專心,為了玉山行前來訓練腳力;仔仔也很開心,不用呆在家裡,又有肉乾可以吃,不想走又可以被抱著。


古道上了稜線有一廢棄崗哨,之後沿著稜走到白石山,路很單純。接近基點時,一叢叢金毛杜鵑盛開著這個季節獨有的紅色驚奇。抵達基點後有點恍然大悟,大部分的人會去攻的是東南方稜線上的625m標高的山頭,也叫白石山,猜想應該有著漂亮驚險的岩稜。可惜時間不太夠,只能下次再來了。


註:1.台灣交通出版社的1/25000地圖,盤古宮到白石埤是沒有道路通行的。
2.圖上之古道的廢棄崗哨標錯了。
3.廢棄崗哨到管制區這段古道不盡合理,圖上的路跡也不對,猜測原古道礙於管制區被迫改道。


一些照片http://www.wretch.cc/blog/parasha/15445522

東石青蚵記

剝蚵寮



蚵仔,具有濃厚台味的海鮮食材,早已深化於台灣人的基因記號中。不論是冬寒夏熱,吃飯配一碗蚵仔湯都蠻配的。

蚵仔湯的作法很簡單:
1熱鍋後加入油薑絲爆香
2加入水燒開
3放入蚵再燒開
4加鹽調味
5起鍋後加香油

蚵仔夠新鮮,蚵仔湯的簡易作法即可顯現出蚵仔的真滋味。養蚵人家耳提面命,未淘洗的蚵仔可以冷藏四五天而不失鮮度──在台北可以吃到一口新鮮的蚵仔,不唯交通運輸的快速,傳統古老的經驗智慧也是關鍵。

蚵仔之深具台味,跟產地有很大的關係。彰化王功以南,以及雲、嘉、南的廣闊潮間帶都是蚵民海作的場域,其中又以東石、布袋的蚵仔肥美鮮甜最著名。其原因在於這兩地的蚵仔多產於外傘頂洲,海水乾淨自然。可以想像單調的沙洲景致,在其中工作是很辛苦的。大概只有長於都市的人才會嚮往外傘頂洲無人聲的寂靜與單純的自然心靈景致。據說上頭還有一對老夫妻,門牌是口湖鄉蚶寮126之20。

根據蚵仔養殖的演進,我猜想蚵仔最初是海邊居民的副食品,撬開潮間帶礁石的蚵殼就可取得。由於烹煮容易、美味,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蚵架養殖。蚵架(垂上式養殖)是南台灣海岸常見的景觀,竹子結構的棚架下掛著一串串的蚵殼,蚵殼有兩瓣,必需取有凹洞的一瓣來串,一個結有四瓣,一串共十多個結。這些殼回收自剝蚵仔的工寮,養蚵人家會以串計價,請人串空蚵殼串,因此剝蚵仔和串蚵殼成了南台灣沿海特有的人文景觀。

原本東石不在這次嘉義的行程計畫中。

去年在東石吃蚵仔的美味記憶尚在,辦完正事還有一下午的時間,於是決定再去東石漁人碼頭逛逛。

路途其實有點遠,走北港路出嘉義市到高鐵站,再接168。168很長,紮紮實實地穿過太保、朴子才到進入東石。一進到東石鄉168兩旁盡是漁塭,成了東石很鮮明的印象,一直到延伸到鄉公所的位置。公所旁橫豎兩條街,一家ok,先是聞到漁港獨有的魚腥味,才看到冷清的街道旁山積的蚵殼,而透天厝的樓下盡是剝蚵仔的婦人與一簍一簍待剝的蚵仔。

到漁人碼頭的時間有點晚,兩點半的魚市魚貨拍賣剛結束,溼漉漉的市場只剩下烏魚正在處理──開膛剖肚,母的取卵,公的取膘。上次來覺得拍賣蠻有趣的,一堆叫不出名字的魚貨,開了眼界,但海口腔的台語加上行話一整個很難理解。

市場旁唯一的海產攤賺了錢,桌子越擺越多。不是什麼高級的料理,但可以吃到新鮮,很庶民的店。在這個午餐晚餐之間的時候,店家有閒功夫讓我們對海產以及蚵仔問東問西的,比較麻煩的是要跟不諳台語的毛怪翻譯。跑堂的大陸新娘彷彿他鄉遇故知,還很親切地問毛怪是哪一省來的呀?嗯,是山東,但大陸新娘是毛怪的媽。

好奇心的驅使,叫了一份川燙烏魚膘,新奇十分,但口感與滋味都很普通。蚵仔料理是一定的,重點是蚵仔冬肥夏癟的刻板印象被糾正了。

蚵仔有點類似珊瑚,卵子在大海中受精後會找地方附著生長,因此蚵仔殼串置入海中,蚵仔就會附在殼上生長,並分泌石灰質的外殼以保護。所以殼夠大,是肥美的要件之一。這個附著的時點蚵民稱作春苗、秋苗。

一 為 7 ~ 8 月 間 採 苗 稱 為秋 苗 , 10 月 至 翌 年 2 月 間 採 苗 稱 為 春 苗 。 前 者 附 著 數 目 較 少 , 成 長 快 , 牡 蠣 不 易 掉
落 , 收 成 較 佳 而 深 受 大 家 所 喜 愛 , 而 後 者 附 著 數 較 多 。 牡 蠣 性 貪 食 , 可 日 夜 不 停 的濾 水 攝 食 , 只 要 水 溫 及 鹽 分 適 宜 , 其 成 長 即 甚 為 快 速 , 不 過 水 溫 在 32℃ 以 上 時 , 由
於 濾 水 頻 繁 , 呈 疲 乏 狀 態 , 以 致 成 長 度 較 差 。

也就是說台灣四季都可以吃到蚵仔,唯最肥美的蚵仔是在二三月的收成的春苗。

回程中,路過碼頭邊的剝蚵寮時,突然動念想在產地買兩斤現剝蚵仔回家嘗鮮,結果就蚵仔的生產甘苦…….聊了半小時。

東石布袋的蚵仔好吃的另一秘訣在海水鹽度夠,這是相較於台南而言,嘉義這一帶確沒有大溪出海,外傘頂洲更是絕佳的產地。不過這行業是靠天吃飯,颱風一吹,可能一百萬的資金就化為烏有(魚會的功能大概就是承作這種季節性的貸款)。辛苦的還有蚵仔成長的過程中要一直去蚵棚除害,剔除掉一些蚵仔的天敵。其中一種是吸食蚵仔的螺,就稱作蚵螺。其針狀食器會分泌一種腐蝕石灰質的物質,據說蚵螺以蚵仔為食,故鮮美無雙,但有行無市,只好蚵民及蚵民的朋友才能享用。但不知是真味美還是心理上的除惡之快。

旅行的滿足感莫過於知道、吃到、看到並買到便宜的土產。只不過今天早上去傳市詢價,在東石買的蚵仔一斤貴了二十塊。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不負責任《基地系列》解題──漫評Asimov《基地》

據出版社的朋友說,《基地系列》賣得並不好,賣不贏奇幻題材。但事實上《基地系列》有不少的擁護者,因此顯現出來的現象是年輕人愛奇幻更甚於愛科幻題材。而經典科幻小說《基地》免不了受著時間披沙瀝金的試煉,雖然我很喜歡《基地》,但很憂慮《基地》的價值會只剩下科幻小說族譜學而言,歷史上紀錄一筆創新的科幻小說著作。


注意!《基地》是1942年寫就,距今超過一甲子。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被譽為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

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在他眾多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與《基地》是最有名的兩大系列。」

──以上引自奇幻基地出版的《基地》中譯本導讀。



另外,導讀有提到〈基地系列〉是先有一個龐大的架構,然後開始逐步經營,前後長達五十年,總共七冊。這個龐大結構的靈感,Asimov自承是來自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Edward Gibbon以文學的形式寫就這部起自奧古斯都稱帝,至東羅馬帝國滅亡,時間跨度長達1500年的歷史鉅作。不難想像Asimov在兩遍的閱讀過程中,對羅馬帝國的時間跨度及幅員廣闊,在掩卷嘆息之際,不免有天地悠悠的文學藝術意象深刻在腦海之中。這樣的意象很容易在〈基地系列〉中找到,恰好是作者想比附之筆下的「第一銀河帝國」的。殊不見書中人物常脫口說出:「銀河啊!」骨子裡所透露出銀河帝國廣大無邊際與歷史的悠遠之喟嘆。



但在《基地》一書裡頭,歷史的紛雜並不重要,那是用文學的筆法加以簡化點綴的印象,作者所要敷演的是龐大架構的重要引爆點,這個點很聳動,統治整個廣大銀河,有著12000年歷史的第一銀河帝國即將盛極而衰,從心理史學家從數學中算出,從帝國從邊緣區域的小崩解,將迅速導致帝國的瓦解,文明衰退,且要經過2000年的文明黑暗與倒退,銀河第二帝國才會回復到第一銀河帝國既有的繁榮昌盛與偉大。



《基地》的成功,除了靈感、架構外,在出版及寫作上得力於編輯的專業意見。



原本Asimov想創作一個前述的靈感、架構下的短篇小說。

編輯建議:構思一個未來史大綱,創作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在1941年這是很有商業眼光的出版操作。而《基地》的成功,帶來之後五十年陸續出版的《基地後傳》及狗尾續貂的《基地前傳》。



並不清楚這種史詩般的未來史科幻小說的出版操作是否出自Asimov的創新,從科幻類的系譜來看,後來的電影(星際大戰)、電視(星艦迷航記)、動漫(銀河英雄傳說)以及小說,都有層出不窮的類似的操作。因此在書中的導讀才會說,沒有《基地》不會產生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

這類未來史綱的作品,不論是電視、電影、動漫、小說都有著大眾娛樂的特點,似乎多半沒有結局或結局不令人滿意。這種結果是編輯建議Asimov:「創作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這種出版發行類型的宿命──賣得好續集不斷,賣不好則戛然而止。



以基地三部曲來說是符合上述的類型宿命分析的,因此基地後傳不如三部曲,前傳更是遠不如了。雖然如此,我還是帶有消磨時間作用地把前傳看完,但大概懶得寫心得了,就很一般的冒險小說,混合著很多暢銷書小說的要素。



至於導讀所強調的深度,可以從《基地》寫作伊始的點1941年來分析。



「謝頓危機」仿自湯恩比的歷史哲學「挑戰/回應」,其10卷的《歷史砰究》1936-1954陸續出版。



《基地》第二篇的主旨:科技不對稱的優勢。顯現的是科學本位主義以及二戰前後美國的國力。二戰後有pax Americaee一詞的出現,正是美國國力的展現。pax Americaee仿自pax Romana,《基地》的靈感又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無形中基地成了美國的暗喻。



第三篇則深化科技不對稱的優勢,使之成為宗教統治。從這裡可以清楚理解到Asimov的科學理性思維,他必然也是一位無神論者,顯然是啟蒙運動以降科學家思維與心理的寫照。



第四第五篇:科技──經濟霸權──政治霸權的結論。這很明顯的是近現代歐美歷史的認識。



縱使不是很認同上述的主旨,或乍看之下漏洞百出(例如:沒有網際網路,但可以從事星際旅行之類的看著看著很彆扭的感覺。),但從小說的角度來看是無妨的。《基地》有自己的邏輯,太較真小說就不好看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本文開頭所提的「披沙瀝金的考驗──時間」。



就科幻的「科」而言,《基地》沒有前瞻玄遠的想像或構想(《2001太空漫遊》就是此類型之一),因此60年代新浪潮運動後,Asimov就覺得自己有點過時了。這大槪跟整個系列敷演50年之久脫不了關係,前傳線乎是印第安那瓊斯的科幻版。

就「幻」而言,不如現在的奇幻小說的天馬行空(《基地與地球》未脫離《第二基地》的「幻」的部分)。因此行銷動作頗大的《基地系列》賣不贏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奇幻書系是注定了。



《基地》事實上20年前在台灣就翻譯出版過了,對前輩啟迪心智的先知感到無上的敬佩,這畢竟是一系列好看而又有意義的科幻小說,尤其是《基地》是一本很精彩而推薦的短篇小說。


我特別找了一下今版的中文版權,.....大概是過了版權的宣告時限了,找不到!



我想說的是....哈哈哈,心照不宣。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小說純然的魅力──哈金《落地》

「落地」...真可怕!


前此並未看過哈金的小說,偶然地翻開《落地》的序言,就被吸引住了。


被吸引的不是內容,而是序言所主張的「小說藝術的可譯性」。



《落地》是哈金用英文寫作的短篇小說集,手上這本是作者自己中譯的,作者為了自己的立場當然得這麼主張,但序言寫得真好,語句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內蘊勃發的興味,很吸引我。


故事都很簡單,題材也不特殊。故事背景是美國東北部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語句沒有華麗的雕琢,娓娓道來,會很仔細地一字一字讀下去。我覺得作者的技巧很高,大巧若拙一點不露用力的痕跡。


有讀者指《落地》這個題目是指最後一篇主角跳樓落地,這點我倒是有不同意見。作者其實是用古老的中文的辭彙「落地生根」一詞,指渉與統攝小說的內容。但「落地」顯然不完全生根,就是書名所顯露的主題了。



小說的故事性很重要,但平實的故事寫得好看,《落地》有著小說純然的魅力。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歷史小說出版的觀察及短評二月河的《 奪宮》

不用窮經皓首,我的毛都白了。




六四之後,中國冒出一堆歷史小說及電視連續劇,埋首故紙堆是相對地安全的。二月河的康雍乾帝王系列小說即是這種背景產生的。


另外,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傷痕文學不論在題材或市場,大概也疲弱了,有點閒錢的讀者需要更新鮮的讀物,俗文學方面二月河的小說可以視做這個潮流的產物應運而生,有點像宋代話本起源的社會經濟背景。這股風潮一直延燒,題材一直燒到清末民初《張之洞》、《曾國藩》、《楊度》等,雖然都是暢銷書,但不如二月河當時橫掃的熱況。最近的演變則是《明朝那些事兒》所引爆的口語繹史,一時之間書店架上的歷史類書籍,都是那些事兒、這些事兒。這些系列書少則厚厚三冊,多則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有二十冊之多,可消磨好多時間啊!



最近重看了一次《康熙大帝──奪宮》,就休閒的角度來看,仍是非常喜歡。



從章回小說的傳統脈絡觀察,鋪陳、敘事、結構都比傳統的章回小說強。略讀,情節引人入勝,當故事書看也很過癮。細讀,可以考究自己中文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書中引用穿插了一些奏摺、詩詞、民間曲詞。


情節人物當然是真真假假,考究自己的史學記憶與功力也是樂趣之一。



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史實儘管不嚴謹(必然是不嚴謹),但觸發閱讀者對歷史探究的興趣。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一本有意思的繪本──《野日記》

死亡是什麼?



標準的「雕蟲小技」及「小題大做」、寓意幽遠的佳作。


我必須坦承不喜歡及很少看繪本,但有被這一本打到。


這本繪本甚至不是個故事,只是一個死亡的開始與屍體腐化的過程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變化。


意在言外與畫外,非常飽滿值得一看。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小說的閱讀流暢度──《鹽田兒女》讀後

看了也想咬死「慶生」!







寫這種負面評論吃力不討好,但還是想誠實地寫些讀後感。



這本書很有印象,從得獎、朋友的引介、改編成戲劇我都有印象。1994年出版至今41刷,想必在五六年級裡頭是部充滿著回憶的小說,若說自己有什麼文藝青年的遺跡,《鹽田兒女》是很多人可以想得起來且印象深刻的佐證。



先提一個比較小的問題。──可讀性。



卷頭的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中的一則,最後附帶一提的:「台語方言的運用相當清爽傳神。」──朱炎。



回頭看到這一句,其實有點啞然失笑。沒記錯的話,朱炎好像是以前的台大文學院院長,當時年紀應該很大了。我恰好讀過他的作品,可以理解為大概是一輩子不懂台語方言的大陸籍學者。這是啞然失笑其一。



從小說的可轉譯性而不失其藝術價值來檢驗,《鹽田兒女》就不是那麼優了。



第二評:「......。雖然是小格局的作品,卻很精緻完整。」──李喬。



「小格局」確是的論。



原因不僅是內容,其一是方言口語的運用過多,阻礙了閱讀的流暢度。個人的觀點以為,方言的運用,要在畫龍點睛之處,而不是連篇累牘地運用,導致閱讀的障礙。書中南部海口腔的口吻,對慣用台語台中腔的我而言,不太能精確掌握。



從鄉土文學的光譜看下來,本書明顯地是這一光譜的餘緒。鄉土文學的作品很多是藉由貧苦的生活對政治社會的控訴,放射出的格局比較大。之後,在政府的操控下,把鄉土文學的寫作導入軟性的、不具政治社會批判的內容。



所以說本書是鄉土文學變調的餘緒,是另一種包裝的言情小說,主題是愛的期待與回饋,甚至中下階層的女主人翁仍隱然有作者拋不開的文藝腔,就難怪少男少女為了沾點文藝氣息,而狂熱閱讀了。






其二這本小說的技巧不是太好,尤其是後半段,感覺很急著交待結局,就變得是個好看的故事,而降低了小說的藝術水平。




這個好看的故事,原因不外乎愛情的因素以及同理心(主角的第二代,很多是我自己的經驗),但小說的格局卻被寫小了。這個題材並非不能把格局寫大。舉例來說,電影「斷背山」的人物故事都很簡單,但傳達出來的情感及藝術層次,誰會不承認是恢宏而上乘的呢!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布瓜?為什麼?──《布瓜的世界》讀後

布瓜?為什麼?





炫麗的色彩並沒有帶來沈靜的心情,讀來令人非常焦燥,有種快捉狂的感覺,把那種不解社會實況的心理底縕赤裸裸的畫出來。



基本上這種閱讀的吸引力,是一種慢性中毒的憂傷,顯然的也是兒童不宜。



沒記錯的話,作者在創作此書之前不久,證實罹患了癌症,應該是將很多的心音化為圖畫文字吧!



寫到這裡其實想痛哭一場!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暢銷書的局限──乞丐囝仔讀後

仔仔差一點成了流浪乞丐....





這是一本有意思、思考素樸的書,卻也是很難評論的書。深怕一不小心被教忠教孝的理盲讀者的口水淹死。


很流暢地把書讀完了。一個特殊的題材在編輯的手上只要稍加潤飾,加上一點宣傳,當然是一本暢銷書。不過,讀完卻有點空虛....那該有什麼樣的感受,到底什麼沒有被滿足了呢?



深度!



不過話說回來,飯都吃不飽了,還要有什麼深度可言......飯先吃飽,是鐵錚錚的道理啊。但誰不知道呢!



質言之,書中內容脫離你我的經驗太遠,就跟閱讀印度種姓制度下的掏糞人一樣,編輯很敏銳地以獵奇的角度在編這本書,但若干時間後會發現許多書流落在二手書店。



管子:「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先秦史的背景來看,也就是說:物質先於文化,吃飽了才能從事制禮作樂的文化事業。



因此,作者的背景局限了本書的格局,這是一種深沈的悲哀。其實作者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諸如挖掘人性、乞丐密語....這些不是暢銷書的元素,很可惜被編輯捨棄了



雖說格局不是那麼恢宏,還是值得一看!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青年愛情的騷動──《挪威的森林》

昨天遇到布丁的小老婆──妹妹,我的內心也騒動不已,哦嗚.....



對我來說,看「挪威的森林」發生了兩件怪事。第一怪是將自身投射入小說人物中,前一次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大概是多久沒有看金庸小說,就有多久沒發生過的事了。十幾年過去了,金庸小說也差不多在書櫃裡頭散盡了。


第二怪事是現在才把「挪威的森林」看完,天曉得它存在於周遭人的意識裡流轉,又經歷了一個世代。故事發生在美日安保條約的70年代,90年出版時憾動了無數人。又過了20年我也感動了。


一開始的鋪陳算快吧!第一次看覺得不知所云,緊接著第二次讀,很容易進入停機後,主角在飛機上的情緒,覺得寫得很好。「不要緊,謝謝你。只是有一點感傷而已。」一頁的鋪陳就讓這句畫龍點睛的話顯得很有力量,當然這是讀第二次的感想。


緊接著的是略為不習慣的赤裸性愛場景,之後到結束也很多。過程中一直很擔心渡邊會和玲子以及初美上床,比較怪異的是渡邊還是和玲子上了床,這讓我想起俗語對日本人的印象:「有禮無體」。證諸《菊花與劍》一書的結論,這在日本是合理的。渡邊與玲子上床,隱約是在情感上對直子的死作一個紀念。當然其中有更幽遠的意含,必需透過閱讀去體會,說白了就沒意思了,也說不盡,我覺得言有盡而意無窮是村上在這個地方用了我喜歡的手法。


喜歡「挪威的森林」者,大概都喜歡「綠」這個角色。其中一段關於綠的戀愛宣言:

..........................................................................
我所追求的純粹只是任性。完全的任性。
例如說我現在向你說我想吃草苺蛋糕,於是你把一切都放下跑去,
並且呼呼地喘著氣回來說:「Midori,草莓蛋糕噢,」並遞過來,
於是我說:「嗯,我已經不想吃這個了,」而把它從窗子往外一扔丟掉。
我所追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

應該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吧!


綠的性格鮮明強烈,很容易吸引人。不過自我投射的不是渡邊,直子的角色有一種令人不可自拔的沈溺與同情。我想渡邊如果是直子的性格,與綠相遇會是怎樣呢?


我覺得「挪威的森林」角色與基調都很疏離,冥冥中切合了人生實境,這是我喜歡的因素之一。如果二十歲時看這本書,渡邊與綠遇合的結局,鐵定是激賞、騷動、不可自己。不過事實是我更喜歡與同情直子的角色──人生有高尚的想像,卻不一定有高尚的期待。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讀《戰國策》楚策一 〈江乙說于安陵君〉

仔仔只拍母狗的馬屁





司馬遷在總結先秦學術的《論六家要旨》一文中,並不把縱橫家列入其中討論,有些人認為原因在於縱橫家不具有形上學的高度。不過,縱橫家對於陰陽黑白之道的應用,諸如拍馬屁的權變與實踐,顯然出乎蛋頭學者之上。證諸史籍的粗略印象,縱橫說士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使得這些人拎著自個兒的頭顱遊走於列國諸侯之間吃香喝辣,確實比其他學者的境況來得優渥一些。


《戰國策》  卷十四‧楚策一 〈江乙說于安陵君〉充分表現了中國人在先秦時期拍馬屁的智慧,令人撃節讚賞,但不知最後安陵君的腦袋掉了沒。

以下是正文。

...................................................................................

江乙說于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功,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于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于楚國。」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于是,楚王游于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說,乃封纏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

原來,優質的拍馬屁必需要有兩個要件──善謀與知時。


前陣子吳揆的「無薪假媲美諾貝爾獎」鬧得沸沸揚揚,拍「馬」屁的確要善謀與知時。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讀戰國策──張孟談既固趙宗

好樣的,張孟談!仔仔我也姓張....





先題解一下。


趙策前兩篇先敘及智伯帥趙韓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
然後,智伯帥韓、魏想要瓜分了趙,過程中張孟談做為
趙襄子的家臣,以高明的謀略反向聯合了韓魏滅了智伯
。張孟談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像李泌一樣,使唐朝轉危
為安,傳奇般地功成身退。下面引用《趙策》裡頭,
「既固趙宗」後,張孟談與趙襄子的一段對話:


------------------------------------------------------

(張孟談對趙襄子說:)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
,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
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
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
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
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
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君若弗圖,則
臣力不足。」



---------------------------------------------------------

「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雖然是屬於自然力。
但張孟談對最上層的治權做出很正確的分析,言外之意則
是他謙退的原因。最了不起的是,這應該是對古代君主政
治最上層結構治權的剖析時序最早的的論。


證諸中國史,歷代這種自然力都存在,因此漢高祖、明太
祖大殺有軍功的將領,而宋太祖則杯酒釋兵權。唐高祖、
太宗時,有功武將均難能當上宰相。


當然,這裡不能確定「張孟談既固趙宗」這事是否為真。
而可嘆的事,之後諡號趙武靈王的趙雍死於沙丘之亂,
則顯然未記取先世趙襄子與張孟談的這段故事了。

讀戰國策──成侯鄒忌為齊相

嗯!誰敢陰我,我就咬誰




做為古代謀略的教科書,《戰國策》常出現的題材多是
國與之間戰爭的謀略。例如: 卷八‧齊策一

--------------------------------------------------

南梁之難


南梁之難,韓氏請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
,孰與晚救之便?張丐對曰:「晚救之,韓且折而入于魏
,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韓、魏之兵未敝
,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且夫
魏有破韓之志,韓見且亡,必東愬于齊。我因陰結韓之親
,而晚承魏之敝,則國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
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專有齊國,五戰五不勝,東愬于齊,齊因起兵擊魏
,大破之馬陵。魏破韓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
侯。

-----------------------------------------------------



這一則算不難理解,很多故事往往策士鼓其如簧之舌,為
了利益可以反覆立場地為其謀略申說立論。如著名的《
蘇秦以連橫說秦》,最終蘇秦是以合縱說趙,然後得以佩
六國相印而顯揚天下的。



下面這則將謀略用於政治鬥爭,就比較少見了。



戰國策  卷八‧齊策一
--------------------------------------------------

成侯鄒忌為齊相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閈謂鄒忌曰:
「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
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撓而誅。」鄒忌以為然
,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閈,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
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
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
亦驗其辭于王前。田忌遂走。

-----------------------------------------------------


這招算是蠻陰的,是現在政論性節目名嘴慣用邏輯之一,久
了也是會中招了。時時刻刻要分辨這些鬼魊技倆,領導人真
的是不好當啊!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宋史筆記──及《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宋史是最不熟的領域了,幾乎沒什麼概念。於是把《增批歷代
通鑑輯覽》宋代的部分拿起來看了一下。這本書其實有點無聊
,就是一些歷代治亂的綱目。古代人讀書很辛苦,也很厲害,
留下來的文獻都是言簡意賅,非得博通群書,心中有底的基礎
,方能讀懂這些書的意思。


這是題外話。


斷爛朝報掃過一遍後,雖不如專題來得深入問題,好處是迅速
地有了大概的粗糙印象。


南北宋之際的歷史很有意思(相對於穩定的北宋歷史)。北宋
潰敗的速度迅速得出人意料,令人惋惜,但卻沒有王朝末日的
特徵。


但終究是敗了。


徽宗朝顯然是有企圖追求文治武功的。可惜沒有成功,文獻記載
把種種的企圖都寫成了負面的作為。



作為筆記,上述的臆測還有很長的論證過程,歷史就是這麼有趣。


關於這段歷史有兩本很重要的史料,《三朝北盟會編》250卷、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200卷。以及《續資治通鑑長編》980卷
(今存520卷)。這些都是南宋史家以私人的力量編纂的,卷帙
浩繁,簡直長的不可思議。到底有多長呢?


《資治通鑑》有295卷,可以當作閱讀時間長度的參考指標,XD。


好學深思,思母狗......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韋莊《秦婦吟》筆記

人之不存,狗將焉附?





這首《秦婦吟》的長詩很有意思,作者韋莊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與溫庭
筠並稱。《秦婦吟》一詩的背景乃是黃巢之亂後殘破的長安,在當時喧
騰一時,很多筆記都有提到此事。後來卻失傳了。直到學者在敦煌的卷
子中再翻檢出來。


這首詩的第一印象就是「長」,比長恨歌、琵琶行、北征、孔雀東南飛
還長。


這是筆記,詩內文是網路上捉的,我試著分段並加入註解,期望對讀者
理解這首詩有些幫助。


《秦婦吟》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
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風側鸞欹鬢腳斜,紅攢翠斂眉心折。
借問女郎何處來,含嚬欲語聲先咽。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
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君能為妾解征鞍,妾亦與君停玉趾。」


註:中和癸卯,唐僖宗中和三年AD883,此年五月,李克用破黃巢,收復
長安。因此洛陽在三月應該剛被唐朝的官兵收復不久。唐朝滅亡於AD
906,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斜開鸞鏡懶梳頭,閒憑雕欄慵不語。
忽看門外起紅塵,已中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倉皇,朝士歸來尚疑誤。
是時西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
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入門癡似醉。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
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
北鄰諸婦咸相湊,戶外崩騰如走獸。 轟轟崑崑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湧。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烔。日輪兩下寒光白,上帝無言空脈脈。
陰雲暈氣若重圍,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氣漸隨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妓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

註:黃巢軍隊進入長安,長安居民面臨戰爭的慘況。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
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
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妝成只對鏡中看,年幼不知門外事。
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
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琉璃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
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鄰少婦行相促,旋解雲鬟拭眉綠。已聞擊托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
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迴梯梯又催。煙中大叫猶求救,樑上懸屍已作灰。


註:形象化年輕女子遭遇黃巢軍隊的不堪境遇,很多女子不堪凌辱。,
自殺身亡。



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躇久回顧。旋梳蟬鬢逐軍行,強展蛾眉出門去。
舊裡從茲不得歸,六親自此無尋處。一從陷賊經三載,終日驚憂心膽碎。
夜臥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鴛幃縱入豈成歡,寶貨雖多非所愛。
蓬頭垢面眉猶赤,幾轉橫波看不得。衣裳顛倒語言異,面上誇功雕作字。


註:主人翁秦婦未死從了黃巢的叛軍,但生活充滿了恐懼與不習慣。



柏台多半是狐精,蘭省諸郎皆鬼魅。還將短髮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繡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


註:大致上說明匪軍在政治上無能作為。「纏繡被」應是指...了解吧。


一朝五鼓人驚起,叫嘯喧爭如竊議。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來兮暮應至。兇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色喜。
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官軍全陣入。
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泛泛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
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斗粟。


註:謠言中度日,擔驚受怕,戰爭久了,官匪誰贏了不知道,但飯快沒
得吃了。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殭屍,七架營中填餓殍。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採樵砍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縠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


註:戰爭導致人民生活慘烈,長安城景象蕭條。


路旁時見游奕軍,坡下寂無迎送客。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破落田園但有蒿,摧殘竹樹皆無主。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無語愁於人。
廟前古柏有殘孽,殿上金爐生暗塵。一從狂寇陷中國,天地晦冥風雨黑。
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陰兵驅不得。間日徒歆奠享恩,危時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
旋教魔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妾聞此語愁更愁,天遣時災非自由。
神在山中猶避難,何須責望東諸侯。


註:藉廟宇的殘破,加深戰爭後生靈塗碳的景象。


前年又出楊震關,舉頭雲際見荊山。
如從地府到人間,頓覺時清天地閒。陝州主帥忠且貞,不動干戈惟守城。
蒲津主帥能戢兵,千里晏然無戈聲。朝攜寶貨無人問,暮插金釵惟獨行。
明朝又過新安東,路上乞漿逢一翁。蒼蒼面帶苔蘚色,隱隱身藏蓬荻中。
問翁本是何鄉曲,底事寒天霜露宿。老翁暫起欲陳詞,卻坐支頤仰天哭。
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歲種良田二百廛,年輸戶稅三千萬。
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黍飯。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後猶殘半。
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下高風吹白虎。
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頃囊如捲土。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朝饑山草尋篷子,夜宿霜中臥獲花。


註:黃巢之亂結束了,官軍也不是好東西。


妾聞此老傷心語,竟日闌干淚如雨。出門惟見亂梟鳴,更欲東奔何處所。
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野色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
誅鋤竊盜若神功,惠愛生靈如赤子。城濠固護教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
奈何四海盡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
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美的歷程》讀後

狗毛都剪不好,還談美呢?死把比。




書名取得好,帶有一種敻遠的意境。私下猜想這本書
大概是作者中國美學史的研究寫作大綱加以敷演而成
。大學時很迷這本書,事實上美學領域在高中常識之
上的汲取,《美的歷程》還蠻推薦的,由於頁數不多
,內容的疏闊是一定的,作者用浪漫語調寫理性思考
,讀來還是引人入勝的。



全書分十章,由上古寫到清末,前半寫得比較有力,
查了一下已出版的著作,作者應該專長在秦漢和先秦
部分。而宋以後文獻跟內容太龐雜了,很短的篇幅要
概括真的不容易。


第十章更是有點蕪雜。我覺得蕪雜是因為在分析前題
的史觀上出現了困難。該怎麼說呢?有點像如何運用
《科學革命的結構》的結論在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上所
遇到的挑戰一樣,中國史就是這麼奇特而例外。不過
話說回來,應該是中國史研究得還不夠。



作者在書中運用文獻上抽譯出的美學思維,佐以實物
或詩詞歌賦等去推演這個「美的歷程」。不過,唐以
後關於音樂和工藝幾乎很少著墨,也許是文獻較少吧。


手中這本是台灣最早的「谷風」版,簡單到極致。舉
例的近百樣的實物照片,應該以再大一點的開本及更
精緻的印刷來編輯,就不曉得有無出版社願意做功德
了。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解憂?還是自溺,──看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和《love in the card》

迅速地看完《向左走.向右走》和《love in the card》
太憂傷了,怎會這麼多人喜歡呢?憂傷不正是我愛的調嗎?
實則我不太能進入幾米的書(畫)中。


毛怪買了好幾本幾米的書,並提示閱讀幾米的要訣:要有FU。
但fu從何來?



love in the card大概是幾米的書裡字最多的,我猜。


作者的文字很優美,意象鮮明,並抹上淡淡的哀傷,無法激賞這些畫,
大概是這些書很大的程度上替代了我閱讀的沈溺部分,侷限了想象憂傷
的美感圖象。


看幾米的書,有部分的原因是為了貼近毛怪的心靈,可惜在喜好程度上
是有分別的。


我覺得幾米的書適合玩賞,畫需要用心凝視,投射解憂的情緒,期
待反射的憂傷自溺,理性地拆解內容將變得十分無趣。


幾乎可說是兒童不宜.....。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俏皮過頭的《圍城》

重看一遍了《圍城》,它幽默的風格是非常鮮明的。
這兩天看不下書,但還是可以輕鬆地哈哈大笑拚完
它。感謝!


幽默的風格舉個例好了,方鴻漸和鮑小姐上餐館去吃
飯:

「從冷盆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
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登陸了好
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曾長時期伏在水裡;除醋以
外,麵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


讀來輕鬆有趣,隨便翻開哪一頁都有類似的笑點。但
無疑的是過頭了,跡近俏皮。俏皮也沒什麼不好,作
者還是輕鬆駕御深沈的主題,幽默不斷地滑入令人失
落的結局。


作者博學多聞,用了非常多的典故、心力與篇幅著力
地在講笑話,但故事卻進行的很快速。


與唐曉芙分手後,到與孫柔嘉結婚這一大段風趣依舊
,不過我覺得就小說結構來看,沒有寫得很突出,雖
然情節上都扣得很緊。


最後一段,劇情急走直下,就主旨而言寫得非常深刻
,簡直是入目三分。


總之,《圍城》是一部值得推薦而膾炙人口的小說,是
上乘之作,但無法冠上「偉大」的字眼。事實上,錢鍾
書其它的小說「人、獸、鬼」「走在人生邊上」篇幅較
短,筆力也較弱,彷彿是俏皮與筆力都在《圍城》寫完
了。而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管錐篇》這類的學術著作上。


最後,有點離題地提一下關於《圍城》我自己興味盎然的
閱讀樂趣。


《圍城》的文字對電腦世代可能有點障礙,但內容主旨卻是
今天仍發生在周遭你我他的身上,故事人物是虛構的,但描
繪出的是純金九九九的現實人生。


《圍城》關於抗戰時期的中國的描述,也是非常的生動寫
實,跟以前莒光日或解嚴前的抗戰紀錄片大異其趣,倒是
覺得非常有趣。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一種浪漫懷想的嘗試──讀《國語》

這本是台灣中華書局聚珍版的《國語》。


現存的版本有宋刻二種:一種是明道本(仁宗年號)
,一種是公序本。


聚珍版的《國語》屬於明道本的系統,黃蕘圃於嘉慶
五年重雕,中華書局是以這個重雕本校刊的。一本中
國史的研究指南提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點本,以明
道本為底本,參校承公序本,是目前最好的一個
本子。


段玉裁在黃氏重雕本的序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話
,是關於版本和校讎的,大意是說「不是很懂的
,就照抄吧,不要隨意把對的改成錯的,總之,
把舊的版本保留好就對了。」




歷代的版本通常會附有三國吳韋昭的集解,事過近千年
,我覺得韋昭的解是件很了不起而有學問的工作。


其實像這樣匆匆讀過,頂多看得懂五六成。拿本三民
書局出的新譯本,可以古今對照著看既方便又快速,
事實上我也經常這麼做。


圈點《國語》是偶然之作,追尋古人的讀書方式,純粹
為了一種浪漫懷想的嘗試。


閱讀古文似乎成了一種沒有價格的特殊技藝,「授之書
而習其句讀者」,今日已無這樣的老師了,孤燈案前,
僅能獨自地探索幽藐玄遠的古老世界.....。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斷簡殘編的史料有趣味嗎?──讀《凱撒戰記》

由於手頭上沒有《高盧戰記》,就先看了《凱撒戰記》。就事件的年代序,還是應該先看《高盧戰記》。

J.W. Thompsons在《歷史著作史》提到《高盧戰記》和《內戰記》三卷:「是一種政治宣傳。」

「凱撒計畫用這部書影響輿論,在指控他的人們面前替自己辯護,說明征服高盧並不意味著只不過是為自己的飛黃騰達、攫取得更大權力的野心而鋪設的一塊跳板….它是一次必要的、愛國主義的戰爭。此外,凱撒寫這本書是有意使他的敵人知道他有一支強大而忠于自己的軍隊作他的後盾。。」

「…充滿巧妙地偽裝起來的貌似正確的論點和特殊的申辯。」

「讀他的書時我們應當聽到他的弦外之音,提高警惕,以免被他那樸實而清澈
的文筆和他那貌似誠摯的態度蒙蔽,…」

這些是讀《高盧戰記》和《凱撒戰記》前要先有個底。


儘管用了一些方法,也僅能用「生吞活剝」來形容看完這本有點像行軍日誌的書。之所以讀來味如嚼蠟,我覺得《凱撒戰記》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但其實這是一本很珍貴的書。


用中文來比喻的話,有點像漢書藝文志的目錄中,一些佚名作者的斷簡殘編,以凱撒為主題的戰爭實錄,集結名為《凱撒戰記》。歷經一些圖書的浩劫以及年代久遠,留存至今顯然是珍貴無比,對於考證及研究歷史非常重要。不過我猜測《凱撒戰記》的內容僅就行軍日誌加以編輯,加上部分的散佚,閱讀的連貫理解變得很困難(加上羅馬史很陌生就更困難了)。


相對的,磚頭一般的希羅多德的《歷史》及略晚的《伯羅奔尼撒戰史》讀來卻津津有味。年代久遠顯然不是問題,希臘史不熟也很容易閱讀,可見作者的功力也是有差別的。


至於後天的部分,英譯者做了大事年表很重要,而中譯者也很用心了,前言說明加上人名地名對照索引,都是耗時費功。可惜還不夠,地圖不夠多,放的位置也不太恰當。


我看過一本塩野七生著的「漢尼拔戰記」,覺得是這類書撰寫跟編輯的佳作。如果地圖夠詳盡,適當的分段加入提要與說明,可以做出一本好看的《凱撒戰記》。不過成本考量,大概不可能有這種原典翻譯可看。


羅馬史還是很有趣的。商務將《凱撒戰記》的《高盧戰記》單獨析出成書,西洋史學史的書都說作者凱撒本人文采斐然,敘事有條理,我還是有點期待的。



ps編後記提到中國地名委員會、新華社等單位正在做外語漢字譯音表的規範與統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台灣在這方面可能逐漸失去主導與競爭力。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帝制餘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看《楊度》

楊度自挽: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申報標題:帝制餘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

關於歷史小說《楊度》一書的介紹,請看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2/page_5.asp?topic=1&id=2

我覺得這是一本好看的歷史小說,楊度是一個傳奇──選對題材,書果然暢銷。

這本書大概是講楊度身懷帝王學,並想以此在政治上經世濟民的一生經歷。最傳奇的是楊度的政治傾向數度改變,從主張君憲變為共和,到支持洪憲帝制轉為孫中山的特使、北洋軍閥曺錕的顧問,最後變為共產黨員。

二月河以清帝為軸的歷史小說曾造成一股風潮,唐浩明的歷史小說則是另一種類型,就是以清末的人物為主題,如曾國藩、楊度、張之洞。這三個人物與作者唐浩明都有一個連繫──湖南省。另外一個聨想是曾國藩、楊度、張之洞這三個題材符合當前中國的政治正確性,這個正確性是中國需要安定的成長,而不是革命性的改變。

作者顯然做了一些嚴肅的功課,從「文史對照本」可以看出端倪。這種版本的邊空比較大,可以放進一些正文的史料來源。這種邊空加大放入注釋的方式,似乎頗受歡迎,最近出版的大陸書很多採用這種形式。但對於《楊度》可以當作歷史常識來吸收,卻不能據以正確地評價楊度這一歷史人物,因為這畢竟是本小說。

唐浩明這三本小說的寫作次序是曾國藩、楊度、張之洞。《曾國藩》的寫作技巧我覺得不太順暢,當時覺得不太好看。《楊度》的可讀性就好很多了,其中為了結構的平衡所加入的男女情愛的部分,我覺得有點生硬,非常不喜歡。《張之洞》還沒看,就不予評論了。

之所以不喜歡書中的愛情篇章還有一個原因,《楊度》這本小說其實有一個最重要的主題──政治運作。最近總統大選剛結束,政治上的浮沈古今中外皆然,正好可以此觀照政治人物的內心底蘊,其實還蠻有趣的。

最後,我建議看完全書再看一遍序,還蠻有趣的。其中1931年九月中旬,楊度死後的隔天,《申報》的一則標題:帝制餘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看過這本小說的應該心領神會吧

http://www.housebook.com.cn/2k07/15.htm這是另外一篇關於楊度的有趣的文章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誰的浮生六記?

就知名度而言,每個人都讀過國文課本所節錄的六記之二的「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記憶中就沒有太大的感動,多年過後,不知什麼鬼使神差,就把知名的出版社Lubantan所出的覆刻版拿起來翻一翻,反正薄薄一冊,不到150頁。

Lubantan的書通常有兩個缺憾,錯字多,沒有說明旨趣的序言。由於《浮生六記》很薄,八篇三十頁,篇幅達是書五分之一被保留下來,這是難得的奇蹟。


我按部就班地從一頁讀起,長達三十頁的序、考、評介、題詞、跋著實令人不耐,很難把這些文章融會成一種見解。於是囫圇讀過就進入作者沈復的本文,讀完後,結果是令我失望的,….名不副實啊。


於是開始揣摩三十頁的序、考、評介….。之後,啞然失笑地領悟了。


第一, 先談一下閱讀的本質。我讀《浮生六記》不在於內容吸引我,而是被它的名氣影響了。林語堂把《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並評介、賞析,質言之,我被林語堂的《浮生六記》吸引了,但實則沈復的《浮生六記》卻不那麼符合我的趣味。簡單的譬喻,讀一本書,到底要不要先看序言呢?尤其是現在書店裡的暢銷書有著一堆的推薦序。

第二, 時代因素。《浮生六記》在光緒初年印行時確實流行過,直到民國初年那段時期。原因是突出的主角──芸娘,突顯出個性化與女性主義的意識,符合當時自強運動維新人士相對於封建、故步自封的進步思維。也難以排除是保守年代裡對女性的偷窺意識趣味呢?


因此,這個時代,沒有感受這本書趣味的外在條件。


以上的評析,是不包括《浮生六記》的後二記的。我是直接把它看做偽書的。摘錄記六養生記道的一段:「吾人須於不快樂之中,尋一快樂的方法。先須認清快樂與不快樂之造成……..」天啊,渾似民初梁啟超的語氣。從三十頁的序、評介、跋….中,原發現者說:「六記己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之後於一八七七年左右刊行。因此我覺得林語堂說《浮生六記》在1810-1830流行於姑蘇,是一個很薄弱的推論,我覺得當時沒有流行的條件。所以後來發現全本《浮生六記》就變得很可疑。

另外,早有人證實後二記作假,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1/22.htm足本《浮生六记》作伪真相
為了賣書做偽書還蠻有趣的,有與趣的可以看一看。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李鴻章傳讀後

作者在前言中言明此書「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後記也說此書「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可以想像這是一本註解很多的枯燥專書。不過由於李鴻章的一生是傳奇,生涯的事業高潮迭起,而死的也很悲愴,使得傳主本身籠罩著濃厚的浪漫主義的氣息,瀰漫著全書,這股氣推著讀者不斷地看下去。


全書有八章,要提防可能閱讀枯燥的是第四章,講的是自強運動的事業。


最後一章最精彩好看,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主因是拳亂期間,李鴻章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微妙的關係往來,以及辛丑和約的談判。後者因為民族的悲劇與李鴻章的逝世融合一起,很容易感染讀者。


「據說,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一段就被傳主給打到了。


如果不是那麼清楚清末歷史的,看完相信會產生另一番對清末歷史的見解。

讀歷史是不能忽略時間性,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本書也出版了近三十年了。….


延伸閱讀:近代中國史綱 郭廷以
晚清兵志 羅爾綱
李鴻章傳 梁啟超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極高明的應酬文章──另類墓誌銘

應酬是門世事練達的高深學問,最近看到一則極高明的應酬文章,試著將社會上層結構上演的一齣微妙應酬做些記錄。

先看這篇文章:

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

2008.07.14 04:07 am

市值曾經高達6,000億美元的微軟公司,全球使用其視窗軟體的PC超過10億台,其總裁Bill Gates在7月初選擇退休,辭去微軟業務執行工作,開始其慈善公益的志業。針對沒有蓋茲的微軟,其〝The Road Ahead〞(1995年蓋茲的著作),全球媒體都高度注意。

比爾蓋茲為何拿不到英國的移民簽證?其實是英國本年度研擬計點制(Point-based system)的技術移民簽證辦法時所引起的爭議。由於新制較為嚴格,許多國際金融機構紛紛表示關切,尤其日本公司惟恐其員工的調動因新制對英語能力的要求而受影響。甚至有銀行提出質疑,一旦引用新制連比爾蓋茲都無法取得移民簽證,因為蓋茲沒有大學文憑。倫敦金融區的市長David Lewis也重話表示:「倫敦如不是國際都市,就會一無所有(London is an international city or it is nothing)。」在各方壓力下,移民部長承諾將再溝通,務期使新制在實務上可行(Will work in practice)。

比爾蓋茲如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其唯一原因竟是「學歷」。可以想見在一堆煞有介事,表面冠冕堂皇的現實下,隱藏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思維。問題往往出在設計制度研訂規定的人,或因嚴苛、或因縝密,將規範設計的似乎滴水不漏,卻在執行面上發現顯而易見的缺憾(例如:比爾蓋茲)。談到蓋茲,依據經濟學人報導,33年前當微軟公司初創之時,蓋茲曾訂有一條鐵律:任何人不得為程式設計比他差的主管工作(No employee should work for a boss who wrote worse computer code than they did)。簡言之,就是每一位主管都必須是程式設計高手。該規定實施五年後,蓋茲因須引進行銷人才Steve Ballmer,不得不廢棄此一自詡高明的規定。蓋茲當年必然沒有以學歷為進用的限制,卻引進另一種資格限制,後來才發現並不適用於別種專長。可見規定很難盡善盡美,學歷或資格條件等世俗定見之限制在講求實力主義的社會,有時反而是自尋煩惱。

去年年底台灣曾發生大學生休學從事直銷而引發一場論戰。記得當時有許多網路討論,引用大前研一的學歷無用論為彼此批駁的依據。本人識淺,雖知大前在其著作例如M型社會中曾有實力重於學歷的觀點,但不知大前有學歷無用的專著。談到專著,中年人士應都記得40餘年前,日本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有感於年資制度及學歷主義橫行於日本,為鼓勵年輕人發揮自我或才華,曾有「學歷無用論」的名著。

名家立說,自然風行草偃,比爾蓋茲是否受盛田影響而自哈佛輟學,不得而知(從時間推算也有可能),但日台兩地不少年輕人拒絕進入大學,卻或多或少與此有關。

學歷是否無用?盛田言論有無被過度解讀?有關資料與文獻甚多,其實不必再予申論。茶餘飯後笑談所謂:「二十來歲比學歷,三、四十歲比資歷,年過五十比病歷」,無非意謂在職場初期,不論雇主或主管一時無法判別人才的高下,學歷成為不得不考量的標準;但假以時日,識見、實力、資歷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能創造業績,能解決問題的才是真英雄,學歷的重要性遠不如前,這才是盛田昭夫「學歷無用論」的真諦。

當然亮麗的學歷背後,潛藏有個人的勤奮、思考及判斷能力,此等特質對往後職場的表現自有助益;換言之,有用的不是學歷,而是上述基本面的特質。只要擁有此等特質,學歷並不如此重要;但如取得傲人學歷後卻喪失此等特質,學歷自然淪於無用。

寶來白總裁執著工作、勇於創新、培養人才不遺餘力,本人於證交所任內與其共同推動ETF時,深有體認。對他而言,其實學歷乃至榮譽博士,都因為其人格特質而無用,有用的乃是「學力」。

如果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將絲豪無損其英名,受傷的反而是英國;欲以學歷高低或榮譽學位的授予,論斷成功的企業家,其理亦然。 【2008/07/14 經濟日報】




補充一下事件的背景:

2008年7月4日各大報頭條刊載了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自殺,遺體在澎湖尋獲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極大的震撼。尋索其自殺的原因,據媒體報導,原因有二:
一、 涉嫌將寶來投信的股票高價賣給寶來證券,違反背信罪的官司在調查中。
二、 捲入政治風波。值立法院審查考試院長張俊彥的任命案,在台發行的港資媒體"壹周刊"指稱張在擔任交大校長期間與證券集團不當往來,接受其供養,其中一項例證是白文正獲頒交大的榮譽博士。

這其實是經濟日報的專欄文章,夾敘夾議,用時事當引子,將一個學歷與學力的孰重的辨證,做了一個極切實中肯的結論。末尾看得出作者章法謹嚴,文章功力深厚。引了比爾蓋茲為例,再引一個台灣的例子,就巧妙而合理地把墓誌銘彌縫在其中,顯揚了欲應酬的對應者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這是重要的媒體專欄,在意者在意的不就是扭轉輿論以慰死者之靈。

深文周納,太厲害了。

陳冲的專欄文章都很棒,請參考另一篇


桔槔與抱甕

2008.06.30 03:38 am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每期皆有書評,6月中旬一期介紹的一本新書名為The man who loved China,談的是知名胚胎生物學家轉為漢學家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
眾所周知,傳奇一生的李約瑟專精中國古代科學發明,著有〝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全系列包括助手所著多達七卷17本,涵蓋數學、天文、物理、機械、土木、航海、印刷、煉丹、軍事、紡織等中國古代科學成就。著作本身固係鉅作,更有趣的是,李約瑟提出有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既然中國在14世紀即已具備英國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條件,為何中國科學工藝突然停滯不前達數世紀,轉而落後於西方國家?歷來試圖解答此問題的學者專家,不計其數,但眾說紛紜,也無公認的定論。有責怪官僚主義者,有怪罪「重農抑商」者,有譴責科舉制度者,個人則一度偏愛人口眾多以致勞動替代需求偏低的說法,簡言之,就是「人口多到不需要節約人力的裝置」。

日前為先父治喪,找出其十年前之遺作「八十自述」詩,自述其知足無求的人生觀,其中最後二句「漢陰抱甕甘勞苦,偶有機心亦可羞」,饒富意味,尤其出自一位機械工程師筆下,尤具意義。「漢陰抱甕」的典故出自《莊子天地篇》:孔子門人子貢遊至漢陰地區,見一老翁抱水甕至井中汲水灌畦,即責怪老翁何以如此吃力不討好,因為當時已有一種機械「桔槔」,效率頗高,「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老翁答的輕鬆又嚴正:本人並非不知有此桔槔,但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子貢聽後「瞞然慚,俯而不對」,並對弟子表示「功利機巧忘夫人之心」。「抱甕」基本上代表一種刻苦自勵的精神,否定「桔槔」巧思所代表可能的「機心」;子貢經不起老翁道德觀的訓詞,連對使用機械都會不好意思,可見在儒家主導的社會中,工藝發展須承擔多少壓力。

2004年9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在北京一場文化論壇中發表意見引發爭議。主要原因是楊振寧指出中國科學在近三世紀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是「易經」,尤其是易經中欠缺推演式的思維,以及對天人合一觀念的主張。對此論調,擁護易經的群眾當然不滿;個人當時亦認為不宜因易經中所含有的不確定性而遽認易經阻斷中國科學的進步。不過華人血液中科學DNA的存在,應該不容置疑。否則不能解釋何以中國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出現早於西方多達600年;也無從解釋同樣的鹽井鑽探技術早於西方達1,300年;更不用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觀天測算節氣的技術以及曾讓西方驚艷的紡織陶瓷精品。但是此種科學DNA又為何沉睡許久?

楊振寧教授在2004年的講評中其實還提到另外三項原因:第一是重入世而不出世(重視個案但輕忽理論架構);其二是科舉制度(才智之士考試導向);最後則是歧視技術工藝(認為是奇技淫巧)。如果把這三項原因綜合而一,無非是獨尊儒家而羞於技術的取巧。印證於「漢陰抱甕」的故事,可以發現此一思想於孔子時代即已存在,所以門人子貢才會滿臉羞愧,孔子早年為吏時,也從事會計工作(見《孟子萬章篇》),可見對數學並不陌生,但其只「作春秋」,並未發展出「算學」或「會計學」的理論。大智如孔子,其心中對各種學問的優先性,可以窺想。

解答「李約瑟難題」,辯論科學在中國為何一度停滯,其實似乎不具太大的意義。不僅因為求證不易,而且縱然僥倖得到結論,對現代華人也無益處,不如著眼未來,放眼前瞻。

例如近來在租稅改革問題上,不少人認為以往獎勵投資的租稅抵減不公,遺產稅的減免影響世代財富移轉的公平等,似乎忽視投資對科技提昇的貢獻,創造難以計數的就業機會以及刺激新產業的持續問世,看來某些責難是否又是一種「抱甕」道德觀的過度強化呢?

現代人還是可以「抱甕」,但是應限於道德修養面;至於有關科技研發方面,恐怕仍然需要「桔槔」一番!

【2008/06/30 經濟日報】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大唐西域記讀後

取經怎麼不帶隻西高地,比較有聊.......

這是一本翻成白話的「大唐西域記」,不用閱讀古文,可以很輕鬆地當做床上讀物把它K完。


同時,我花了一點的時間把法顯的《佛國記》也看了一遍,雖然相隔二百年,寫作的大綱上是相類似的。許多佛教故事、印度的軼事兩書都有記載。法顯的記載很簡略,而玄奘多記了一些,且顯然放入編輯的概念。


法顯在書未提到著作主旨;「…..道人既至留共冬齋。因講集之餘重問遊歷。其人恭順言輒依實。由是先所略者勸令詳載。顯復具敘始末。自云。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於必死之地。以達萬一之冀。於是感歎。斯人以為古今罕有。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將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意思大概是說,周遭的人都想聽這一段遊歷異國的經歷,講得很煩,不如用寫得,寫詳細一點,讓大家看個過癮。而且很自豪是印度求經留學的第一人。


相對的「大唐西域記」就比較不是那麼單純。看序吧。我指的不是敬播與張說的序(兩篇很優美的駢文),而是內文的前言。


玄奘用佛教的世界觀做了世界的概說:「(前面提到世界有四地)….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指大唐)。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指印度)」


這裡面隱含著玄奘的政治態度是順服的,而在宗教上他是有堅持與信念的,但兩者是可並行不衝突的。


話說貞觀元年,玄奘是沒有拿到護照就偷跑出玉門關的,回長安後,唐朝大力贊助譯經事業,不得不跟官府交際一下,說說在外所見的大唐盛德,所以「玄奘西域記」格局顯小,叫「大唐西域記」老闆才會開心。

於是序的第二段:「….玄奘輒隨遊至,舉其風土,雖未考方辯俗,信已越五踰三。含生之疇,咸被凱澤;能言之類,莫不稱功。越自天府,暨諸天竺,幽荒異俗,絕域殊邦,咸承正朔,俱霑聲教。贊武功之績,諷成口實;美文德之盛,鬱為稱首。詳觀載籍,所未嘗聞;緬惟圖牒,誠無與二。不有所敘,何記化洽?今據聞見,於是載述。」

不能說他畫唬爛,但大師文章就是做的好。


所以書是有心編輯的。其內容是1.簡略的各地風土民情及道里計,2.教化之用的佛教故事(大篇幅),3.略記各地宗教概況與佛教部派的情況。4.大唐的盛德,篇幅稀少,但畫龍點睛,老闆開心最重要。



商周這一版地圖做得還不錯,也配了很多圖片,書是變有趣了,但幾乎一半的圖片配得不知所云。


總之若是想看原典,又不想看古文商周這一本是還不錯選擇。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說「酺」──記元宵節有感

元宵節全台各地廟宇、縣市政府照例會舉辦一些燈會,台北市政府發
了好幾年的花燈,今年特地也去排了很長的隊伍拿了一個。每年政府都
會辦一些元宵燈會、國慶煙火,其實是有著與民同慶樂的淵源意含。我找
到最早的起源來自一個古老的字──「酺」。



酺,是個已經死了的字,未來大概也不會復活,大多數的人也無法
讀正確的讀音。酺,讀音同僕,查教育部辭典有以下兩條解釋



會聚飲酒。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元日至於月晦,並為酺聚飲
食。」


會帶來災害的神。周禮˙地官˙族師:「春秋祭酺亦如之。」鄭玄˙
注:「酺者,為人物災害之神也。」



綜合第一條的說法,「酺」是政府開放人民一起飲酒聚會的專稱。足見戰國時代喝上一口酒是不容易的。至於荊楚歲時記這條,大概辛苦一年後,過年休息一個月,可以一起喝酒吃飯。



第二條雖不是與民同慶樂的文章本意,但可以宛轉的附會上意義的。古人從生活實踐與天文觀測都可以很清楚地察覺季節的變化,便在春分秋分給予祭祀,於是神道設教,就如鄭注所云,稱「酺」為人物災害之神,就如同年獸之於過年,有除舊佈新之意。



最早注意到「酺」這個字是在爬梳史記的本紀時。本紀實在不是什麼
有趣的篇章,通常都是匆匆念過,出現頻率不高的「酺」,通常都當
作不重要的事忽攏放過。例如:

史記. 秦始皇本紀第六「 二 十 五 年 , 大 興 兵 , 使 王 賁 將 , 攻
燕 遼 東 , 得 燕 王 喜 .還 攻 代 , 虜 代 王 嘉 . 王 翦 遂 定 荊 江
南 地 ;降 越 君 ,置 會 稽 郡 . 五 月 , 天 下 大 酺 .」


這「天下大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史記.孝文本紀第十的一條註解說明了:



集 解 文 穎 曰 : 「 漢 律 三 人 已 上 無 故 群 飲 , 罰 金 四 兩 . 今 詔 橫 賜 得 令 會 聚 飲 食 五 日 . 」


這意思是說,三人以上聚在一起飲酒做樂是要罰錢的,除非政府有特令。



史記同一位置的註解


索 隱 說 文 云 「 酺 , 王 者 布 德 , 大 飲 酒 也 」 . 出 錢 為 醵 , 出 食 為 酺 . 又 按 : 趙 武 靈 王 滅中 山 , 酺 五 日 , 是 其 所 起 也 .



連結前引的趙世家和秦始王本紀,可知「酺」的起源是趙武靈王為慶祝滅中山,慶祝國家的大喜事而給國民的恩典,也就是與民共樂之意。相同的,如上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統一中國,所以「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五史裡頭,也就是說至少2400年的中國史,有不超過230次「酺
、大酺、天下大酺」的記錄,由此亦可知「酺、大酺、天下大酺」是有
程度的差別的。



單紀錄「酺」多是計對特定對象,如有戰功的軍隊、朝臣等小範圍的。
「大酺」則雜有僅針對京畿地區的「酺」或一些霸朝政權(如五胡十六
國)所頒布的「酺」。最後則是「天下大酺」,是統一王朝開放聚飲數日
,具有普及所有人之義。



從歷代所記載的「酺」觀察下來,也可以看出社會開放的程度。「酺」
的頻率由秦漢以降逐朝遞減,到宋朝僅一段,之後即絕跡。這應該是唐
朝以前的古代中國在社會結構上是半奴隸或奴隸社會,所以聚飲要罰錢
,因此「大酺」具有鼓舞人民、政府與民同樂的恩典這層意含。



到了唐朝以後應該是沒有「漢律」那條聚飲罰錢的法律了。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詩可證明: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忽憶繡衣人,乘船往石頭。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
兩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數公,崩騰醉中流。




酒樓變成是可夜遊賞月,買醉唱歌的公共場所,而且「酒客十數公」,可知聚飲是不犯法的,更可以隨意乘船遊樂。因此唐代之後大酺的記載多指特定對象,如賜酺、酒酺、酺宴,而非普遍性的天下大酺。因為社會的較開放,聚眾飲酒作樂的機會只要經濟許可即可做到,不必像以前關起門來喝酒,那就悶了。



隨著社會的開放,商品經濟的發達,「賜民大酺」這種慶祝方式也就失去「與民同樂」的功能性了。



「酺」應該是元宵燈會或國慶煙火等的老祖宗吧。

古代的樂儀隊(下)──從〈魏鼓吹曲〉鳥瞰三國史

前面的題解提到,鼓吹除了做軍樂之外,形式上題解裡頭有做些區分,一則應是做為如進行曲般的「騎吹」。由於文獻只留下曲辭,並無法得知這些曲辭的曲可分別出是「騎吹」或是典禮所用的「鼓吹」。但可確定的是留存下來的鼓吹曲詞從內容上來看多是典禮上讚頌之用的,內容不外乎是創業惟艱或是頌揚帝德之類的。唯演奏的形式隨時代有更鋪張的改變。

然則黃門鼓吹、短簫鐃歌與橫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異爾。漢有《朱鷺》等二十二曲,列於鼓吹,謂之鐃歌。及魏受命,使繆襲改其十二曲,而《君馬黃》《雉子斑》《聖人出》《臨高臺》《遠如期》《石留》《務成》《玄雲》《黃爵》《釣竿》十曲,並仍舊名。是時吳亦使韋昭改製十二曲,其十曲亦因之。而魏、吳歌辭,存者唯十二曲,餘皆不傳。

晉武帝受禪,命傅玄製二十二曲,而《玄雲》《釣竿》之名不改舊漢。[二]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庭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其四,留其十二,更制新歌,合四時也。北齊二十曲,皆改古名。其《黃爵》《釣竿》,略而不用。後周宣帝革前代鼓吹,制為十五曲,並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戰陣之事。隋制列鼓吹為四部,唐則又增為五部,部各有曲。唯《羽葆》諸曲,備敘功業,如前代之制。

初,魏、晉之世,給鼓吹甚輕,牙門督將五校悉有鼓吹。宋、齊已後,則甚重矣。齊武帝時,壽昌殿南閤置《白鷺》 鼓吹二曲,以為宴樂。陳後主常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此又施於燕私矣。按《古今樂錄》,有梁、陳時宮懸圖,四隅各有鼓吹樓而無建鼓。鼓吹樓者,昔簫史吹簫於秦,秦人為之築鳳臺。故鼓吹陸則樓車,水則樓船,其在庭則以簨虡為樓也。梁又有鼓吹熊羆十二案,其樂器有龍頭大棡鼓、中鼓、獨揭小鼓,亦隨品秩給賜焉。周武帝每元正大會,以梁案架列於懸間,與正樂合奏。隋又於案下設熊羆貙豹,騰倚承之,以象百獸之舞。唐因之。

最近曹操很紅,剛好挑一些〈魏鼓吹曲〉給大家參考一下。其內容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史。
作者是繆襲,以下引的是《樂府詩集》的原文。
    
魏鼓吹曲
                   


   《晉書‧樂志》曰:「魏武帝使繆襲造鼓吹十二曲以代漢曲:一曰《楚之平》,[一]二日《戰滎陽》,三曰《獲呂布》,四曰《克官渡》,五曰《舊邦》,六曰《定武功》,七曰《屠柳城》,八曰《平南荊》,九曰《平關中》,十曰《應帝期》,十一曰《邕熙》,十二曰《太和》。」



     楚之平

   《晉書‧樂志》曰:「改漢《朱鷺》為《楚之平》,言魏也。」《古今樂錄》作《初之平》。

楚之平,義兵征。神武奮,金鼓鳴。邁武德,揚洪名。漢室微,社稷傾。皇道失,桓與靈。閹官熾,群雄爭。邊、韓起,亂金城。中國擾,無紀經。赫武皇,起旗旌。麾天下,天下平。濟九州,九州寧。創武功,武功成。越五帝,邈三王。興禮樂,定紀綱。普日月,齊輝光。
    
《楚之平》曲凡三十句,句三字。

 《楚之平》 :《宋書》作《初之平》,按篇中無平楚事,則《宋書》是。
 
    
戰滎陽

   《晉書‧樂志》曰:「改漢《思悲翁》為《戰滎陽》,言曹公也。」

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一]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
   
《戰滎陽》曲凡二十句,其十八句句三字,二句句四字。

 徐榮:據《魏志‧武帝紀》改。


     獲呂布

   《晉書‧樂志》曰:「改漢《艾如張》為《獲呂布》,言曹公東圍臨淮,生擒呂布也。」

獲呂布,戮陳宮。芟夷鯨鯢,驅騁群雄。囊括天下,運掌中。
   
《獲呂布》曲凡六句,其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克官渡

   《晉書‧樂志》曰:「改漢《上之回》為《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

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旁,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克官渡》曲凡十八句,其八句句[四]三字,一句五字,九句句[三]四字。



     舊邦


   《晉書‧樂志》曰:「改漢《翁離》為《舊邦》,言曹公勝袁紹於官渡,還譙收藏死亡士卒也。」

舊邦蕭條,心傷悲。孤魂翩翩,當何依。遊士戀故,涕如摧。兵起事大,令願違。傳求親戚,[一]在者誰。立廟置後,魂來歸。


   《舊邦》曲凡十二句,其六句句三字,六句句四字。

 [一]傳求:《宋書》作「博求」。傳即轉,與博俱可通。


     定武功

   《晉書‧樂志》曰:「改漢《戰城南》為《定武功》,言曹公初破鄴,武功之定始乎此也。」

定武功,濟黃河。河水湯湯,旦暮有橫流波。袁氏欲衰,兄弟尋干戈。決漳水,水流滂沱,嗟城中如流魚,誰能復顧室家。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賊眾內潰,君臣奔北。拔鄴城,奄有魏國。王業艱難,覽觀古今,可為長歎。

   《定武功》曲凡二十一句,其五句句三字,三句句六字,十二句句四字,一句五字。


     屠柳城

   《晉書‧樂志》曰:「改漢《巫山高》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歷白檀,破三郡烏桓於柳城也。」

屠柳城,功誠難。越度隴塞,路漫漫。北踰岡平,但聞悲風正酸。蹋頓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慹海外,永無北顧患。

   《屠柳城》曲凡十句,其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三句句五字,一句六字。


     平南荊

   《晉書‧樂志》曰:「改漢《上陵》為《平南荊》,言曹公南平荊州也。」

南荊何遼遼,江漢濁不清。菁茅久不貢,王師赫南征。劉琮據襄陽,賊備屯樊城。六軍廬新野,金鼓震天庭。劉子面縛至,武皇許其成。許與其成,[一]撫其民。陶陶江漢間,普為大魏臣。大魏臣,向風思自新。思自新,齊功古人。在昔虞與唐,大魏得與均。多選忠義士,為喉唇。天下一定,萬世無風塵

   
《平南荊》曲凡二十四句,其十七句句五字,四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一]與:《古樂府》卷二無「與」字。


     平關中

   《晉書‧樂志》曰:「改漢《將進酒》為《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

平關中,路向潼。濟濁水,立高墉。●韓、馬,離群凶。選驍騎,縱兩翼,虜崩潰,級萬億。
   《平關中》曲凡十句,句三字。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古代的樂儀隊(上)──從〈鼓吹曲辭〉談起



中國古代的軍樂如今僅留下曲辭,收錄在宋朝郭茂倩所輯錄的《樂府詩集》裡的〈鼓吹曲辭〉裡頭。郭茂倩在〈鼓吹曲辭〉的題解中,對中國軍樂的演進做了提綱挈領的敘述。


從紅色的部分,很清楚這是軍樂,笳,樂器,多用於軍樂。


鼓吹曲,一曰短簫鐃歌。劉瓛定軍禮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騷人曰『鳴篪吹竽』是也。


鐃做為軍樂器,今日猶見,但簫就比較難想像了,不過「短簫」或許可以理解成方便攜帶與吹奏,而高亢的樂音可以引導昂揚的士氣與情緒。古時軍樂的功能,在意義上跟現代也很像。從辭來看,明瞭易懂的韻文或許可作為行軍之用。而「建威揚德、風敵勸士」有一首進行曲風格的歌可以比擬「內除軍閥,外抗強敵,為正義而反共,圖民族之復興」。


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其四曰短簫鐃歌,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揚德、風敵勸士也。」


而軍樂理所當然會出現在凱旋的典禮上,古今中外皆然。


《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大司馬 》曰:「師有功,則愷樂獻于社。」鄭康成云:「兵樂日愷,獻功之樂也。」《春秋》曰:「晉文公敗楚於城濮。」《左傳》曰:「振旅愷以入。」《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愷歌以示喜也。」


至於什麼是鹵簿呢,就是儀隊,且是專屬皇帝的儀仗。詳見http://www.dajialubu.tw/index.asp(很有趣的網站)。而下面一大段說明了鼓吹在不同場合及應用而有不同的內涵,也就是泛指古代儀仗隊合奏的音樂。就今日來看,現實生活也不乏鼓吹的影子,至遲到清末,一省的巡撫公務出行都有前導鼓吹。也許大家還有印象,台語有「噴鼓吹」一詞,在婚喪喜慶的場合有些還看得到前導和鼓吹陣。至於廟會神明出巡就比較有規模,下次進廟裡,如城隍廟裡頭也擺設一些前導,那是城隍出巡真的會拿出來用的,而不是廟裡的擺設。


這些都可以由大駕鹵簿縮小規模去想像。


《宋書‧樂志》曰:「雍門周說孟嘗君:『鼓吹于不測之淵。』說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籟之屬,非簫鼓合奏,別為一樂之名也。』然則短簫鐃歌,此時未名鼓吹矣。應劭《漢鹵簿圖》,唯有騎執箛,箛即笳,不云鼓吹。而漢世有黃門鼓吹。漢享宴食舉樂十三曲,與魏世鼓吹長簫同。長簫短簫,《伎錄》並云:『孫竹合作,執節者歌。』又《建初錄》云:『《務成》《黃爵》《玄雲》《遠期》,皆騎吹曲,非鼓吹曲。』此則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今之從行鼓吹為騎吹,二曲異也。又孫權觀魏武軍,作鼓吹而還,此應是今之鼓吹。魏、晉世,又假諸將帥及牙門曲蓋鼓吹,斯則其時方謂之鼓吹矣。」按《西京雜記》:「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則不獨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也。漢《遠如期曲》辭,有「雅樂陳」及「增壽萬年」等語,馬上奏樂之意,[一]則《遠期》又非騎吹曲也。《晉中興書》曰:「漢武帝時,南越加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鬱林、蒼梧七郡,皆假鼓吹。」《東觀漢記》 曰:「建初中,班超拜長史,假鼓吹麾幢。」則短簫鐃歌,漢時已名鼓吹,不自魏、晉始也。崔豹《古今註》曰:「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爾,亦以賜有功諸侯。」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筆記:關於「趙氏孤兒」有趣的演變

讀左傳跟史記.趙世家時看到這個故事,尤其是史記中記敘(文末附有原文)非常精彩而…有點突兀。從左傳到史記突然聯想到這故事莫非就是元劇「趙氏孤兒」的原型。


果然,「維基百科」:
趙氏孤兒,元朝的雜劇,作者為紀君祥,是為一部悲劇,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的晉國的歷史事件─「下宮之難」。此劇描繪忠臣、義士、節婦、孝子,無不凜然如生;忠憤之氣,貫徹全篇。後來傳到法國,伏爾泰將其改編為五幕劇本(名: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是中國最早傳至歐洲的戲曲作品。


也就是中西交流每愛提及的一個例子。雖然以前從未了解這個故事在說什麼。

自己做的筆記,排比一下相關的年代:

1.事發於魯成公八年(周簡王三年,BC583)

《左傳》成公八年:
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于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2.左傳寫至魯哀公27年(周貞定王元年,BC468年)

3.漢武帝征和二年(BC91)
史記己成書。

4.元朝雜劇《趙氏孤兒》約完成於十四世紀

5.十八世紀,傳教士將《趙氏孤兒》譯本傳入歐洲。伏爾泰將其改編為五幕劇本(名: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伏爾泰當時的歐洲籠罩著一股中國熱,異國情調的趣味不僅吸引了伏爾泰,更可引證中國的道德哲學攻擊天主教(伏爾泰認為宗教與戰爭是理性進化的兩個阻礙。)


我自己覺得有趣的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左傳沒記載這個動人的故事,二、乾隆在《通鑑輯覽》的批註對此事存疑是很有道理的(一些考據的論點比較乾就不提了)。


揣想比較可能的情形是: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司馬遷把一個很有趣的傳聞逸事寫進史記裡。


另外,史記趙世家裡頭記載趙盾所做的夢,就左傳與國語來看,當時重人文,鬼神夢的影嚮比較低。二來,記載的預言通常都是結論式的鑑誡或總結的結論以預言的方式加深讀者的印象(我的觀點)。


當然啦,元雜劇《趙氏孤兒》所展現的道德不等同於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而左傳成公八年的記事…….影響中國哲學至深的孔子都還沒出生呢?



(原文)史記趙世家

靈公立十四年,益驕。趙盾驟諫,靈公弗聽。及食熊蹯,胹不熟,殺宰人,持其尸出,趙盾見之。靈公由此懼,欲殺盾。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扞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為成公。趙盾復反,任國政。君子譏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故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晉景公〔一〕時而趙盾卒,謚為宣孟,子朔嗣。

〔一〕索隱成公之子,名據。

趙朔,晉景公之三年,朔為晉將下軍救鄭,與楚莊王戰河上。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一〕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絕而後好。趙史援占之,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孫,趙將世益衰。」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 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一〕集解徐廣曰:「按年表,救鄭及誅滅,皆景公三年。」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柰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彊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一〕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一〕集解徐廣曰:「小兒被曰葆。」

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唯君圖之。」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告。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請立趙後。今君有命,群臣之願也。」於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與趙武田邑如故。〔一〕

〔一〕集解徐廣曰:「推次,晉復與趙武田邑,是景公之十七年也。而乃是春秋成公八年經書『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左傳於此說立趙武事者,注云『終說之耳,非此年也』。」

及趙武冠,為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一〕

〔一〕集解新序曰:「程嬰、公孫杵臼可謂信友厚士矣。嬰之自殺下報,亦過矣。」正義今河東趙氏祠先人,猶別舒一座祭二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