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名度而言,每個人都讀過國文課本所節錄的六記之二的「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記憶中就沒有太大的感動,多年過後,不知什麼鬼使神差,就把知名的出版社Lubantan所出的覆刻版拿起來翻一翻,反正薄薄一冊,不到150頁。
Lubantan的書通常有兩個缺憾,錯字多,沒有說明旨趣的序言。由於《浮生六記》很薄,八篇三十頁,篇幅達是書五分之一被保留下來,這是難得的奇蹟。
我按部就班地從一頁讀起,長達三十頁的序、考、評介、題詞、跋著實令人不耐,很難把這些文章融會成一種見解。於是囫圇讀過就進入作者沈復的本文,讀完後,結果是令我失望的,….名不副實啊。
於是開始揣摩三十頁的序、考、評介….。之後,啞然失笑地領悟了。
第一, 先談一下閱讀的本質。我讀《浮生六記》不在於內容吸引我,而是被它的名氣影響了。林語堂把《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並評介、賞析,質言之,我被林語堂的《浮生六記》吸引了,但實則沈復的《浮生六記》卻不那麼符合我的趣味。簡單的譬喻,讀一本書,到底要不要先看序言呢?尤其是現在書店裡的暢銷書有著一堆的推薦序。
第二, 時代因素。《浮生六記》在光緒初年印行時確實流行過,直到民國初年那段時期。原因是突出的主角──芸娘,突顯出個性化與女性主義的意識,符合當時自強運動維新人士相對於封建、故步自封的進步思維。也難以排除是保守年代裡對女性的偷窺意識趣味呢?
因此,這個時代,沒有感受這本書趣味的外在條件。
以上的評析,是不包括《浮生六記》的後二記的。我是直接把它看做偽書的。摘錄記六養生記道的一段:「吾人須於不快樂之中,尋一快樂的方法。先須認清快樂與不快樂之造成……..」天啊,渾似民初梁啟超的語氣。從三十頁的序、評介、跋….中,原發現者說:「六記己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之後於一八七七年左右刊行。因此我覺得林語堂說《浮生六記》在1810-1830流行於姑蘇,是一個很薄弱的推論,我覺得當時沒有流行的條件。所以後來發現全本《浮生六記》就變得很可疑。
另外,早有人證實後二記作假,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1/22.htm足本《浮生六记》作伪真相
為了賣書做偽書還蠻有趣的,有與趣的可以看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