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古代的樂儀隊(上)──從〈鼓吹曲辭〉談起
中國古代的軍樂如今僅留下曲辭,收錄在宋朝郭茂倩所輯錄的《樂府詩集》裡的〈鼓吹曲辭〉裡頭。郭茂倩在〈鼓吹曲辭〉的題解中,對中國軍樂的演進做了提綱挈領的敘述。
從紅色的部分,很清楚這是軍樂,笳,樂器,多用於軍樂。
鼓吹曲,一曰短簫鐃歌。劉瓛定軍禮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騷人曰『鳴篪吹竽』是也。」
鐃做為軍樂器,今日猶見,但簫就比較難想像了,不過「短簫」或許可以理解成方便攜帶與吹奏,而高亢的樂音可以引導昂揚的士氣與情緒。古時軍樂的功能,在意義上跟現代也很像。從辭來看,明瞭易懂的韻文或許可作為行軍之用。而「建威揚德、風敵勸士」有一首進行曲風格的歌可以比擬「內除軍閥,外抗強敵,為正義而反共,圖民族之復興」。
蔡邕《禮樂志》曰:「漢樂四品,其四曰短簫鐃歌,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揚德、風敵勸士也。」
而軍樂理所當然會出現在凱旋的典禮上,古今中外皆然。
《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大司馬 》曰:「師有功,則愷樂獻于社。」鄭康成云:「兵樂日愷,獻功之樂也。」《春秋》曰:「晉文公敗楚於城濮。」《左傳》曰:「振旅愷以入。」《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愷歌以示喜也。」
至於什麼是鹵簿呢,就是儀隊,且是專屬皇帝的儀仗。詳見http://www.dajialubu.tw/index.asp(很有趣的網站)。而下面一大段說明了鼓吹在不同場合及應用而有不同的內涵,也就是泛指古代儀仗隊合奏的音樂。就今日來看,現實生活也不乏鼓吹的影子,至遲到清末,一省的巡撫公務出行都有前導鼓吹。也許大家還有印象,台語有「噴鼓吹」一詞,在婚喪喜慶的場合有些還看得到前導和鼓吹陣。至於廟會神明出巡就比較有規模,下次進廟裡,如城隍廟裡頭也擺設一些前導,那是城隍出巡真的會拿出來用的,而不是廟裡的擺設。
這些都可以由大駕鹵簿縮小規模去想像。
《宋書‧樂志》曰:「雍門周說孟嘗君:『鼓吹于不測之淵。』說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籟之屬,非簫鼓合奏,別為一樂之名也。』然則短簫鐃歌,此時未名鼓吹矣。應劭《漢鹵簿圖》,唯有騎執箛,箛即笳,不云鼓吹。而漢世有黃門鼓吹。漢享宴食舉樂十三曲,與魏世鼓吹長簫同。長簫短簫,《伎錄》並云:『孫竹合作,執節者歌。』又《建初錄》云:『《務成》《黃爵》《玄雲》《遠期》,皆騎吹曲,非鼓吹曲。』此則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今之從行鼓吹為騎吹,二曲異也。又孫權觀魏武軍,作鼓吹而還,此應是今之鼓吹。魏、晉世,又假諸將帥及牙門曲蓋鼓吹,斯則其時方謂之鼓吹矣。」按《西京雜記》:「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則不獨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也。漢《遠如期曲》辭,有「雅樂陳」及「增壽萬年」等語,馬上奏樂之意,[一]則《遠期》又非騎吹曲也。《晉中興書》曰:「漢武帝時,南越加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鬱林、蒼梧七郡,皆假鼓吹。」《東觀漢記》 曰:「建初中,班超拜長史,假鼓吹麾幢。」則短簫鐃歌,漢時已名鼓吹,不自魏、晉始也。崔豹《古今註》曰:「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爾,亦以賜有功諸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