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歷史 ′ 意識 ′ 錯雜的打鐵寮古道
當是時(嘉慶十九年,AD1814),淡水閩、粵械鬥,漳、泉又鬥,蔓延數百村落。平侯出而解之。而新莊地當衝要,每為兩族所爭,乃遷大嵙崁,建廈屋,築崇墉,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穀數萬石。
──台灣通史.列傳五.林平侯
從台北出發往大溪,宛如回溯大科崁的開拓史…….。
打鐵寮古道在大溪慈湖,入口在大溪郊區的三層,向東穿過金面山塊的一系列尾稜,中途會經過後慈湖,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根據文獻記載,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復興的連絡道路。目前取名打鐵寮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有一打鐵鋪,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故名。
至於順便去撿的白石山,是五寮尖──金面山稜線延伸的山頭,從打鐵寮到白石山,沿途少了五寮尖著名的岩稜,但面對大漢溪前陡後緩的特色是一樣的(很像南港山稜線),也擁有對大漢溪谷的極佳展望。這個獨立的山塊被大漢溪與三峽溪環繞,向西北突出進入三峽、大溪地界,地勢不高,卻是台北桃園一帶很明顯的地標。
在山下全覽金面山塊是另一種趣味。
沿著台三線到大溪,需經過土城、三峽,大致上是沿著大漢溪而上。北二高南行過了三峽交流道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周的地理。左邊青綠的鳶山也是金面山的尾稜,與林口台地夾著寬闊的大漢溪,一直到明隧道前都可以清楚看到金面山塊,直到大漢溪邊的山麓。
回顧引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板橋林家來台二代林平侯沿大漢溪上溯到大溪拓墾的情形──要躲避械鬥,因此離開新莊;要活下去,所以要找塊地耕種;地要有水灌溉,所以就上溯到大漢溪上游,找到大科崁今日稱為大溪的地方。
走在古道上的歷史氛圍很濃厚,而各個時期的遺址遺跡則時光交錯:有戒嚴時期陵寢管制區的崗哨、大正年號的建橋記事碑,清代就有的灌溉圳溝以及很庶民的柑仔店遺址。古道走過的也不少,打鐵寮古道說起來景色不特別,但穿梭的歷史意識卻很澎湃──蓽路藍縷的墾殖運動,也有荒謬的封建餘孽,被殖民歷史…..全放在不起眼的小路上,太特別了。
毛怪很專心,為了玉山行前來訓練腳力;仔仔也很開心,不用呆在家裡,又有肉乾可以吃,不想走又可以被抱著。
古道上了稜線有一廢棄崗哨,之後沿著稜走到白石山,路很單純。接近基點時,一叢叢金毛杜鵑盛開著這個季節獨有的紅色驚奇。抵達基點後有點恍然大悟,大部分的人會去攻的是東南方稜線上的625m標高的山頭,也叫白石山,猜想應該有著漂亮驚險的岩稜。可惜時間不太夠,只能下次再來了。
註:1.台灣交通出版社的1/25000地圖,盤古宮到白石埤是沒有道路通行的。
2.圖上之古道的廢棄崗哨標錯了。
3.廢棄崗哨到管制區這段古道不盡合理,圖上的路跡也不對,猜測原古道礙於管制區被迫改道。
一些照片http://www.wretch.cc/blog/parasha/15445522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