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也看水荒.....行政部門的缺水抗旱邏輯

據新聞報導指出,現在遇到七年以來最嚴重的水荒,昨日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翡翠水庫全力支援板新。諸多報導顯示再不下雨水荒正在擴大。回顧這兩周針對水荒對策的新聞,稍為一剖析卻可發現政府短視近利的水利政策及治標不台本的行政邏輯,甚至牽動整體的環境議題。


相關的學者提出解決水荒的見解:


石門淤積 中大教授:上游速建高台水庫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中壢報導】 2011.05.11 03:22 am


石門水庫淤積、乾涸,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吳瑞賢說,政府應儘快在石門水庫上遊興建高台水庫。

吳瑞賢說,近年來極端氣候現象頻仍,極端豪雨沖刷集水區土壤,導致水庫嚴重淤積,民國93年艾利颱風、98年莫拉克颱風造成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及南化水庫淤積1.53億立方公尺,嚴重影響水庫所在地區供水能力。

吳瑞賢說,20年前水利署就要做高台水庫,可行性評估早就完成,卻不了了之,如果要有效解決水庫淤積問題,應儘快興建高台水庫,新水庫興建後,可攔水及沙石,可延長石門水庫壽命。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說,當初水利署規畫的高台水庫,但環保團體反對,幾乎無望,目前石門水庫每年清淤100萬立方公尺,為延續石門水庫壽命,目前寄望即將完工的繞庫排沙工程,期待有效解決淤積問題。




看起來似乎是未雨綢繆,輕輕一點即覺得邏輯很荒謬。試問高台水庫也淤了,再來水庫可以蓋在哪裡?再回顧前兩周的相關新聞,恍然大悟原來水庫是可以清淤的。請看下則新聞:




清淤事倍功半 急救刻不容緩
2011-04-26 中國時報 【陳易志/特稿】
 白河水庫清淤一年預計挖出廿萬噸土方,得到四十萬噸水源,清淤經費須花費兩千萬元,換算一噸水約五十元,但那是在無風無雨狀態下的淨收益,颱風來襲,上游集水區土方被沖進庫底,一切清淤將白費力氣,有待再找出新的對策,才是長遠之計。

 每年颱風季節豪雨期間,白河水庫總是第一個撐不住先洩洪的水庫,咎其因,嚴重淤積造成蓄水量銳減,遇雨即洩,讓得來不易的水源,成為下游釀災的禍源,屢屢招致詬病。

 白河水庫當成農業灌溉之用,嫌功能不足,汛期當成防洪用途,更叫人不敢領教,這樣漏水連連的水庫,虛有其表,根本不具備起碼的蓄水功能,興建之初,只因一時財力短絀,而不限制開墾,眼光之短淺,叫人興嘆。

 集水區徵收土地目的是防堵濫墾,事實上,即使徵收都不見得能夠約束任意開發的行為,更何況,在毫無法令限制之下,只能動用口頭勸導,那簡直有如「狗吠火車」,白河水庫早就注定將是座「短命水庫」。

 白河水庫好像是名慢性病患,十數年來天天吊點滴,水域裡面的抽砂清淤沒一天斷過,可是一到雨季,一整年清出來的淤砂,可能一天就全部抵消掉,有如把錢擲入水底,毫無效益可言。

 水庫的主管機關水利署,專家多如過江之鯽,整治水庫該不會只有挖掘土方一途吧?是到了想一套新辦法的時候了。



令我不解政府的一些邏輯是不去解決水荒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製造一個未來得解決的問題。這種邏輯與核能政策有令人訝異的相似,恐嚇人民會沒電用,然後用一個更大的恐懼籠罩著人民。而事實只有一個,就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追求一時的經濟成長,至於以後的問題誰買單,以後再說。所以政府解決水資源與能源問題,就不考慮核廢料的問題與成本和處理水庫問題的成本。

而下一則回顧的舊聞更是令人驚訝的感悟....



放空挖乾淨 評估水庫「活化」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11.05.08 03:19 am


記者修瑞瑩/攝影
經濟部水利署長楊偉甫昨天表示,南部有許多老舊農業水庫,目前水利署已在評估是否要全面活化。

楊偉甫說,水利署已針對台南的白河水庫進行清淤,但成效很慢,主因是水庫還在使用中,清淤比較困難,根治之道就是將水庫活化,才能重啟水庫生命。

不過,楊偉甫指出,活化的工程非常浩大,首先必須將水庫完全放空,再把它「挖乾淨」,工程至少必須進行一、二年,附近的農業灌溉在活化期間必須完全暫停。

楊偉甫表示,根據估算,光活化一座白河水庫,所需經費可能高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加上活化期間,周邊農業活動必須暫停,必須安排補償等機制,這些都必須與農委會研議,因此目前尚未決定是否進行全面活化的工程。




如果合併「朱立倫:翡翠水庫全力支援板新 」的新聞來看,證明水庫可以透過「於空挖淨」來清淤活,但為什麼很難做到呢繼續蓋水庫呢?其實就是前述政府的施政邏輯在作祟了。具體的講,在中南部長久以來政府並沒有建立水資源的分配支援系統,或者有而不是很完善到夠支應一個水庫的清淤活化工程。

另外,眾所皆知的是水公司的供水系統漏水率一直未能改善或妥善,綜合上述的論點來看,當然有正當的理由我們反對高台水庫、美濃水庫的興建並同時解決水荒的問題。




再者拉長歷史來看,日本人的嘉南大圳計畫有效地利用提高嘉南平原的蔗糖稻米產量,對照國民政府以來的水資源與能源政策,實在沒有什麼恢宏有遠見的計畫,就是一堆破銅爛鐵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