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中州方面,昭和九年(1934)六月卅日合歡越道路開工,從三角峰
(今梅峰)開始,向東延伸四日里半(17.5 公里)。十月卅一日設置櫻櫻峰
(今鳶峰)、合歡山(今昆陽)、石門(今台歡山莊)三個駐在所,十一月廿
九日道路完工(臺中州,1935)。──《合歡聯络古道歷史沿革與景觀資源調查之研究》
為了這段話,我覺得有必要實地去看看以加強意識上的歷史感強度。於是在台十四甲線上走走停停的,一邊對照著1/25000的地圖。這種歷史感強度的澎湃直到回來後,找到資料上的佐證:
民國 45 年起,台灣省公路局開鑿中橫公路霧社支線,大體上沿用此舊道,祇是拓寬成一條新式的公路而已。除了合歡連峯上的幾個山頭以及部份山腰仍留下片段外,這段歷史古道實質上已消失。──《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畫》
而在另一資料《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的調查範圍裡頭,也確實國家公園並未對台十四甲線的古道做調查。不過楊南郡先生在文獻的調查上做了提綱挈領的功能,讓後繼者輕易地掌握古道的整個來由。
由於走走停停花了不少時間,過了昆陽只好一路先殺到114.5k的松苑山莊──卯木山登山口。至於昆陽、合歡山莊與落鷹山莊僅能放慢車速多看兩眼。
約一點到114.5k,卯木山的行程紀錄很簡單,登山口走松苑山莊旁的產道,到底有個大水塔,約四十分,續行山徑二十分即到三角點。
果如其然。
幸運的是山徑的死亡芒草前幾天被除的很乾淨。上山頭前左側路徑即可達瞭望台,己廢棄,旁有雨量計。瞭望台的展望應該不錯,有一種在中央山脈主稜上的特殊感受,可惜雲上騰了。
匆匆地趕下大水塔前的叉路,有路標,腰繞路明顯。看了1/50000的地圖,研判應是「合歡古道的畢祿山線」。由於是猜測,當下做了一個決定:路況不好的話走30′即回撤。計畫是114.5k到關原的水平距離約兩k,估算五點或五點半應可抵觀雲山莊。
路況很好,起伏也很小,路寬,駁坎在在都顯示這是一條古道。而叉路口的高度與大禹嶺鞍部的高度(H2630)差不多,和落鷹山莊(H2830)這三點串在一起,是合理的古道路徑,所以鞍部上有舊州界遺跡如大水窟或南橫大關山鞍部的路跡嗎?找個時間再去看看囉。
沿途都有路標,沿路還在慶幸沒有遇到柯藝或東港博岳的路標。途中一直在討論這條有在維護的路到底是什麼?以及會被利用與維護的原因。最終有一個荒誕的結論:中央山脈大縱走利用古道從畢祿山下至大禹嶺的補給點。
下切路口有往東的紅色的封鎖線,從此向南下切,另一條路則是上切接畢祿南稜的,約五點下至觀雲山莊,並順利攔到便車回松苑山莊。
走完了,但心中滿是疑惑,古道在下切點之後是什麼去向?狀況如何?觀雲山莊後的水塔旁有駁坎,且看似一階階的台地往上,那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