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看「寶島一村」

仔仔也很不滿意

透過媒體的強力行銷,我也買票準備去國家劇院看這齣戲。一些有趣即時的觀後感,例如娃娃兩位山東籍的年邁雙親在步出劇院時,還領了兩顆劇中穿計引線的………….包子。這類的觀後感令我對「寶島一村」充滿了期待.


從報紙電視的資訊,可以輕易地聯想這齣戲的發想──來自於導演在嘉義的外省眷村即將拆除,引起的一連串鄉愁式的回憶。以觀眾的熱烈迴響來看,此一發想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時間的釀造,令鄉愁式的記憶在劇場中都成了低濃度的甜酒──微醺了。


其中不間斷地穿插「悶鍋」式的笑料,無法彌補內容的空洞。


從架構上來看,大題大作使得整齣戲的焦點一直無法凝聚,也就無法在戲的進行中發皇較深刻的部分。因此,演員的表現因為空洞的劇本而非常薄弱無力,除了戲精郎姑、馮翊綱能盡力發揮角色平板的一小滴精髓而令人激賞。


仔細回想,「寶島一村」想致力的部分,在十幾甚至二十年前都曾經在劇場中被深刻地演繹過了。甚至可以合理地聯想賴導實際上賦予這齣戲的靈魂,但在不能違背那個鄉愁式記憶的偉大架構的前題下,結果就如前面的結論。這可能是導演掛兩個人名字的原因。


劇中最令我笑場的是用說書人的手法串場,這..這…這…是「藍色蜘蛛網」嗎?


終場時的謝幕非常熱烈,大概是低濃度甜酒的微醺作用,不過我拒絕飲用。至於那心靈撫慰的天津包子,也被代以冷凍的奇美包子忽攏了。


不過,戲很冗長,散場時我還是聊以止饑匆忙吃掉了…………那一口傳說中按「季節」調配配方,四分肥肉、六分瘦肉的……假的天津包子。


寶島一村花里狐哨的行銷很多....靠著口碑可把一些不看戲的外省一代挖了出來,老人家一邊吃著散場時天津包子,楞楞地揣著著過往的歲月記憶,可感動了....不過我也是看到睡著,空洞的劇本一如散場時假的天津包子,吃不到四分肥肉六分廋肉的精髓.老人家可是吃過真的天津包子.他們在意的是自己曾出場的人生戲...這應該才是一直加演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