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青年愛情的騷動──《挪威的森林》

昨天遇到布丁的小老婆──妹妹,我的內心也騒動不已,哦嗚.....



對我來說,看「挪威的森林」發生了兩件怪事。第一怪是將自身投射入小說人物中,前一次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大概是多久沒有看金庸小說,就有多久沒發生過的事了。十幾年過去了,金庸小說也差不多在書櫃裡頭散盡了。


第二怪事是現在才把「挪威的森林」看完,天曉得它存在於周遭人的意識裡流轉,又經歷了一個世代。故事發生在美日安保條約的70年代,90年出版時憾動了無數人。又過了20年我也感動了。


一開始的鋪陳算快吧!第一次看覺得不知所云,緊接著第二次讀,很容易進入停機後,主角在飛機上的情緒,覺得寫得很好。「不要緊,謝謝你。只是有一點感傷而已。」一頁的鋪陳就讓這句畫龍點睛的話顯得很有力量,當然這是讀第二次的感想。


緊接著的是略為不習慣的赤裸性愛場景,之後到結束也很多。過程中一直很擔心渡邊會和玲子以及初美上床,比較怪異的是渡邊還是和玲子上了床,這讓我想起俗語對日本人的印象:「有禮無體」。證諸《菊花與劍》一書的結論,這在日本是合理的。渡邊與玲子上床,隱約是在情感上對直子的死作一個紀念。當然其中有更幽遠的意含,必需透過閱讀去體會,說白了就沒意思了,也說不盡,我覺得言有盡而意無窮是村上在這個地方用了我喜歡的手法。


喜歡「挪威的森林」者,大概都喜歡「綠」這個角色。其中一段關於綠的戀愛宣言:

..........................................................................
我所追求的純粹只是任性。完全的任性。
例如說我現在向你說我想吃草苺蛋糕,於是你把一切都放下跑去,
並且呼呼地喘著氣回來說:「Midori,草莓蛋糕噢,」並遞過來,
於是我說:「嗯,我已經不想吃這個了,」而把它從窗子往外一扔丟掉。
我所追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

應該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吧!


綠的性格鮮明強烈,很容易吸引人。不過自我投射的不是渡邊,直子的角色有一種令人不可自拔的沈溺與同情。我想渡邊如果是直子的性格,與綠相遇會是怎樣呢?


我覺得「挪威的森林」角色與基調都很疏離,冥冥中切合了人生實境,這是我喜歡的因素之一。如果二十歲時看這本書,渡邊與綠遇合的結局,鐵定是激賞、騷動、不可自己。不過事實是我更喜歡與同情直子的角色──人生有高尚的想像,卻不一定有高尚的期待。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讀《戰國策》楚策一 〈江乙說于安陵君〉

仔仔只拍母狗的馬屁





司馬遷在總結先秦學術的《論六家要旨》一文中,並不把縱橫家列入其中討論,有些人認為原因在於縱橫家不具有形上學的高度。不過,縱橫家對於陰陽黑白之道的應用,諸如拍馬屁的權變與實踐,顯然出乎蛋頭學者之上。證諸史籍的粗略印象,縱橫說士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使得這些人拎著自個兒的頭顱遊走於列國諸侯之間吃香喝辣,確實比其他學者的境況來得優渥一些。


《戰國策》  卷十四‧楚策一 〈江乙說于安陵君〉充分表現了中國人在先秦時期拍馬屁的智慧,令人撃節讚賞,但不知最後安陵君的腦袋掉了沒。

以下是正文。

...................................................................................

江乙說于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功,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于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于楚國。」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于是,楚王游于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說,乃封纏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

原來,優質的拍馬屁必需要有兩個要件──善謀與知時。


前陣子吳揆的「無薪假媲美諾貝爾獎」鬧得沸沸揚揚,拍「馬」屁的確要善謀與知時。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讀戰國策──張孟談既固趙宗

好樣的,張孟談!仔仔我也姓張....





先題解一下。


趙策前兩篇先敘及智伯帥趙韓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
然後,智伯帥韓、魏想要瓜分了趙,過程中張孟談做為
趙襄子的家臣,以高明的謀略反向聯合了韓魏滅了智伯
。張孟談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像李泌一樣,使唐朝轉危
為安,傳奇般地功成身退。下面引用《趙策》裡頭,
「既固趙宗」後,張孟談與趙襄子的一段對話:


------------------------------------------------------

(張孟談對趙襄子說:)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
,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
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
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
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
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
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君若弗圖,則
臣力不足。」



---------------------------------------------------------

「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雖然是屬於自然力。
但張孟談對最上層的治權做出很正確的分析,言外之意則
是他謙退的原因。最了不起的是,這應該是對古代君主政
治最上層結構治權的剖析時序最早的的論。


證諸中國史,歷代這種自然力都存在,因此漢高祖、明太
祖大殺有軍功的將領,而宋太祖則杯酒釋兵權。唐高祖、
太宗時,有功武將均難能當上宰相。


當然,這裡不能確定「張孟談既固趙宗」這事是否為真。
而可嘆的事,之後諡號趙武靈王的趙雍死於沙丘之亂,
則顯然未記取先世趙襄子與張孟談的這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