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生最後一程」為敘事主軸的文本並不多見,必要的條件得是個知名人物,如馬奎斯的小說《迷宮中的將軍》及卡山札基的《基督的最後誘惑》,有趣的是四福音書也是。
讀者預知主角的死亡,從而敘事的開端即開始蘊釀死亡的高潮。《遊行經》就是這個味道,篇幅並不長,結構很完整。若與《四福音書》比較還蠻有趣的,佛陀預言自己即將死亡,他在等待一個特別的時機.......
就在佛陀行將寂滅之際,隨侍的阿難對地點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而白佛言。莫於此鄙陋小城荒毀之土取滅度也。所以者何。更有大國瞻婆大國.毗舍離國.王舍城.婆祇國.舍衛國.迦維羅衛國.波羅奈國。其土人民眾多。信樂佛法。佛滅度已。必能恭敬供養舍利。
佛陀為阿難說了一個大善見王的故事:
佛言。止。止。勿造斯觀。無謂此土以為鄙陋。所以者何。昔者。此國有王名大善見。......
阿難。彼玉女寶撫此言頃。時善見王忽然命終。猶如壯士美飯一飡。無有苦惱。魂神上生第七梵天。其王善見死七日後。輪寶.珠寶自然不現。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同日命終。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隣園。皆變為土木。
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阿難。我自憶念。曾於此處六返。作轉輪聖王。終措骨於此。今我成無上正覺。復捨性命。措身於此。自今已後。生死永絕。無有方土。措吾身處。此最後邊。更不受有。
這個故事也許是編輯杜撰的以傳達教義,但佛陀的態度肯定是真切的,最後這段佛陀對故事所下的結論,二千年後讀來仍非常的感動。
故事的結尾結束的很突然,人世間繁華如大善見王者,憬悟回頭,過往不過宛如夢幻泡影,寓意闡述了佛陀的教旨。接上來的八分佛骨跟福音書裡耶穌復活後的記載有異曲同工的書寫結構。
佛經、聖經除了傳達一種信仰外,佛經多了「誦」的目的,因此看遊行經的經驗就很不同於坊間的暢銷書.小說之類的。因此還原當初佛經集結與中文譯者就文本的寫作與編輯都非常地嚴謹,而且結構流暢,若從書店暢銷書的製作過程去比較,這些不求名利的無名作者實在令人佩服,只能用「信仰」解釋這種行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