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讀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上)筆記




經名初閱不得索解。一開卷: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命婆羅門大臣禹舍問世尊的意見。

世尊顧左右而言:跋祇
1.數相集會。講議正事
2.君臣和順。上下相敬
3.奉法曉忌。不違禮度
4孝事父母。敬順師長
5恭於宗廟。致敬鬼神
6.閨門潔淨。戲笑。言不及邪
7.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甞懈惓

接著為羅閱祇城比丘講七不退法即上述的七事。現實意義上的倫理。復講六不退法則宗教意義的。

然後就是一連串地到各地說法,也就是「遊行」。據說這卷《遊行經》記載釋迦牟尼死去世前一年至去世時遊行各地的說法。事實與否可能很難考,但讀其中的內容多散文敘述,不同於大乘經典的恢宏語調與風格,大致應該是實錄可信的。不過卷末有一段魔波旬催促佛滅度則是文獻流傳很有趣的一段。文見下引:

佛告阿難。宜知是時。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復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踊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於遮婆羅塔。定意三昧。捨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竪。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


我猜測當時的釋迦牟尼經歷了一段心路歷程,並且口述了經過,最後被傳寫了下來。但不確定是在傳寫的哪一個過程被神化為現在所見的版本。

除此之前,經中所言釋迦牟尼的一些說法教誨幾幾乎都可肯定是出自釋迦牟尼所言(當然也是我猜的)都極寫實,不若大乘經典那麼恢宏而不可思議了。

讀長阿含之大本經筆記




大意是釋迦牟尼佛講述過去七佛的的簡略事跡。然後再引出毗婆尸佛的本事。


毗婆尸: 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位,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大本經所敘之毗婆尸佛的出生、悟道、出家與度化眾生的過程大抵應該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事蹟。

佛經裡頭有文有頌,頌為韻文,大體上都是複述前文的內容。大本經的文字質樸,但意坑恢宏(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但在結構上大抵跟內容都扣的很緊。

梁啟超認為「佛教是建設在極嚴密極忠實的認識論之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成立之要素及其活動方式,更進而評判其價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達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 ....擷自維基

以下就是引自《大本經》關於從梁啟超評論的註解,──十二因緣的認識論敷演:


  復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是為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為苦集。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



於時。菩薩復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是為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佳文賞析:漢譯長阿含經序


僧肇即著名的肇論作者,不到三十歲即加入後秦支持的文化事業,鳩摩羅什主持的譯場,可見也是天資聰穎悟性極高的那一類的。

這篇序用駢文把佛教的主旨以及佛典的分類及長阿含經的解題、內容、分量及譯經梗概通通都講了,而且文采斐然,言簡意賅,直是功力非凡。以下是所收藏的正文(文摘自CBETA)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於殊應。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雜阿含四分十誦。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
  
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韞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齊之原。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開析修途。所記長遠。故以長為目。翫茲典者。長迷頓曉。邪正難辨。顯如晝夜。報應冥昧。照若影響。劫數雖遼。近猶朝夕。六合雖曠。現若目前。斯可謂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眾瞽。不闚戶牖。而智無不周矣。
  
大秦天王。滌除玄覽。高韻獨邁。恬智交養。道世俱濟。每懼微言翳於殊俗。以右將軍使者司隸校尉晉公姚爽。質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懷。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歲次上章閹茂。請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訖。十五年歲次昭陽赤奮若。出此長阿含訖。涼州沙門佛念為譯。秦國道士道含筆受。時。集京夏名勝沙門。於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無差。蠲華崇朴。務存聖旨。余以嘉遇猥參聽次。雖無翼善之功。而預親承之末。故略記時事。以示來賢焉。

:僧肇 人名。(西元384414)晉京兆人(今陝西西安)。鳩摩羅什門下四哲之一,參預羅什譯場,被稱為「解空第一」。著有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

大秦天王:指後秦姚興。成書翌年,僧肇死(AD414),年僅三十一歲。AD417後秦亦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