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很過癮地讀完一本書了,正確地說是一部書,七冊。據馬路邊社報導,一開始是在網路上的論壇連載,一砲而紅。就親眼所見到「當年明月」在新浪的部落格,有兩億的點閱數(書的內容裡面都有連載),不得不佩服地說作者是最牛的作家了。
自己整理了一下這種「說書體」的系譜….
遠的不知道,近的有吳晗的「朱元璋傳」、黎東方的「細說明朝」、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加上史景遷的一些著作的熱賣,可以察覺一般人對於歷史的閱讀需求是存在的,還是歷史本身就很有趣?也許都有吧。
我覺得「明朝那些事兒」的流行,正呼應了作者常提到的中國無奇不有,牛人很多。根據現象來看,「當年明月」本身就很牛…….。而表現在書中的,處處可見民族主義的浪漫派書寫──激情、澎湃。中日朝鮮戰役即是。
很自然的我會聯想到這是否可以推論說:中國富起來了,學術研究的能量迸發出來,我也不知道,很難說,但我很好奇。
作者是有一套他自己的明朝史觀在支撐他的書寫的,後來去翻了一下「國史大綱」,發現可以把書丟掉了,原來停留在腦子裡的是多麼落伍了的觀念。這一點倒是激發興趣多看明史的動力。
七本一口氣看完了,書本闔上放進書架了,就這樣完了嗎?嗯,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有沒有能力與勇氣去接觸那些書上未提到的部分,不是嗎?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金剛經邏輯舉例──戲說《西洋文化史》
這本書是大學時上「西洋通史課」的教科書,課名可能有點不太對,但大概是那個意思。
這種教科書以前讀起來覺得很枯燥,素來沒有丟書的習慣,於是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就靜靜擱在書櫃裡頭。前陣子朋友相約考公職,於是再翻出來重讀一次。公職最後沒有去考,但重讀的經驗還蠻有趣的,過程中充滿了回憶,作一些註記權做讀後心得,算不得登大雅之堂的評論。
文組的在高中都有讀西洋文化史,兩本薄薄的小開本,合計不到三百頁,如金科玉律般捧在手裡翻來覆去用心的背,聯考要拿個三四十分不是難事。
上了大學歷史系,「西洋通史」是大一必修,這本《西洋文化史》在篇幅、字數是高中課本合計的十倍以上,當年一開始不太適應,足見當時的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是截然無法銜接的。不曉得現在的高三與大一銜接得情況如何,總之,衷心地建議大一修這門課的學生,快速地找一個「西洋通史」的版本讀兩遍,通史的「通」是個「全」、「完整」的疏闊概念,需要一字不漏快速地閱讀,過程中不要太多的思索。第二遍同樣要快速,同時要訓練找出專題的能力與興趣。再來就專心針對授課老師的要求去準備,通常很容易拿到學分的。重要的是第二遍的閱讀同時可以測試適不適合讀歷史系。
「中國通史」課同樣適用上述的方法。
有了這個「通」、「全」的疏闊概念(或是印象)後,往後會發現歷史系的課都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特徵,──每一門課都是有始無終。「清史」上了一學期,清兵還入不了山海關,「美國史」上了一學期獨立戰爭還沒打。原因是一開始都在介紹跟分析史料。也就是說,歷史系的課並不告訴學生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要學生自己去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及相關的探討(如意義...等)。
歷史系有上述的風格,回過頭再讀一次《西洋文化史》才發現當時的老師開這本書的深意,針對甫進大學的大一生進行多方面的考驗、訓練,以期快速進入史學這個領域。當然,其中一個關鍵是歷史系全然是自我鞭策用功閱讀的科系,這個自我認知非常地重要。
這本教科書是翻譯自E M Berns的《Western Civilzations》的第八版。換句話說,是一本銷量百萬不斷修訂的教科書,肯定是本好書。好在哪裡呢?
修〈西洋通史〉課時同時也買了最新的英文修訂十一版,因此很容易比對出來,書的好壞在哪裡。英文版的編輯只有一個字:「讚!」行文優美、彩色插圖精美、圖說詳細,最重要的是每個時代都附有若干地圖。
中文版的就厲害了。上述所有的優點一概黑白印刷,插圖一概不清晰,使讀者更容易專注於內容的研讀。地圖一概不清楚,培養讀者更深刻的相關地理位置,否則對內文很難理解。
其中的內文就更妙了。
譯名前後不一,讀者需得運用「外部考證」加「內部考證」的功夫,加以克服,否則難以連貫。而這種克服就得運用前文提到的讀書方法──迅速仔細得閱讀。就內外部考證而言,這門課的老師應該是善意地要大一學生先預習與自習大四「史學方法」的若干內容。
再者,譯文一概生硬不通順,甚至難以理解或完全誤譯。那這書怎麼讀下去呢?
這就必需用心體會中國傳統的師徒溝通的心法──意會,再加上運用佛學上的金剛經的邏輯。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步直接理解到《西洋文化史》是《Western Civilzations》,然後發現《西洋文化史》不等於《Western Civilzations》。在這個層次上授課老師要學生默會於心的真理是:「讀〈西洋文化史〉能不懂英文嗎?」這是基礎,你最好還要懂法文、德文。不然買本修訂十一版的《Western Civilzations》是幹嗎的。
歷史系的修業骨子裡其實非常地嚴苛。
例如,上〈遼金元史〉時幫老師整理過史料長編(就是每人分若干頁,一條一摘錄出來),〈西洋通史〉課則是把《Western Civilzations》每人分配若干頁翻譯,做為期末作業。隔年中文版出來後,還可以尋譯出自己作業的部分散發著撲鼻的書香。多清楚的開悟啊!千萬別讀中文版,除非願意花時間做內外部考證。
接著,待懂得什麼是〈西洋文化史〉後,才算是略具基礎,方能進入這門學問。所以,很多人買一兩本歷史的書來讀一讀,便可宣稱喜愛歷史。但用這個方法檢驗,就可發現大多數人參的算是歷史的野狐禪了(事實上,很多同學躍不過這一關,接著的四年念得索然無味或者痛苦的非常的多)。
最後,稍為提一下關於西洋通史這個類型書的系譜,就像二十五史有著中國史的系譜來源。
簡單地說,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之後,隨著時代的遞嬗,一大段時間乃用作基督宗教的神學演繹,近代則自神學演繹中解脫,然後歷經了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色彩,而有今日所看到E M Berns所著的《Western Civilzations》一書。關於通史的簡單系譜可參考《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第二章。
這種教科書以前讀起來覺得很枯燥,素來沒有丟書的習慣,於是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就靜靜擱在書櫃裡頭。前陣子朋友相約考公職,於是再翻出來重讀一次。公職最後沒有去考,但重讀的經驗還蠻有趣的,過程中充滿了回憶,作一些註記權做讀後心得,算不得登大雅之堂的評論。
文組的在高中都有讀西洋文化史,兩本薄薄的小開本,合計不到三百頁,如金科玉律般捧在手裡翻來覆去用心的背,聯考要拿個三四十分不是難事。
上了大學歷史系,「西洋通史」是大一必修,這本《西洋文化史》在篇幅、字數是高中課本合計的十倍以上,當年一開始不太適應,足見當時的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是截然無法銜接的。不曉得現在的高三與大一銜接得情況如何,總之,衷心地建議大一修這門課的學生,快速地找一個「西洋通史」的版本讀兩遍,通史的「通」是個「全」、「完整」的疏闊概念,需要一字不漏快速地閱讀,過程中不要太多的思索。第二遍同樣要快速,同時要訓練找出專題的能力與興趣。再來就專心針對授課老師的要求去準備,通常很容易拿到學分的。重要的是第二遍的閱讀同時可以測試適不適合讀歷史系。
「中國通史」課同樣適用上述的方法。
有了這個「通」、「全」的疏闊概念(或是印象)後,往後會發現歷史系的課都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特徵,──每一門課都是有始無終。「清史」上了一學期,清兵還入不了山海關,「美國史」上了一學期獨立戰爭還沒打。原因是一開始都在介紹跟分析史料。也就是說,歷史系的課並不告訴學生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要學生自己去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及相關的探討(如意義...等)。
歷史系有上述的風格,回過頭再讀一次《西洋文化史》才發現當時的老師開這本書的深意,針對甫進大學的大一生進行多方面的考驗、訓練,以期快速進入史學這個領域。當然,其中一個關鍵是歷史系全然是自我鞭策用功閱讀的科系,這個自我認知非常地重要。
這本教科書是翻譯自E M Berns的《Western Civilzations》的第八版。換句話說,是一本銷量百萬不斷修訂的教科書,肯定是本好書。好在哪裡呢?
修〈西洋通史〉課時同時也買了最新的英文修訂十一版,因此很容易比對出來,書的好壞在哪裡。英文版的編輯只有一個字:「讚!」行文優美、彩色插圖精美、圖說詳細,最重要的是每個時代都附有若干地圖。
中文版的就厲害了。上述所有的優點一概黑白印刷,插圖一概不清晰,使讀者更容易專注於內容的研讀。地圖一概不清楚,培養讀者更深刻的相關地理位置,否則對內文很難理解。
其中的內文就更妙了。
譯名前後不一,讀者需得運用「外部考證」加「內部考證」的功夫,加以克服,否則難以連貫。而這種克服就得運用前文提到的讀書方法──迅速仔細得閱讀。就內外部考證而言,這門課的老師應該是善意地要大一學生先預習與自習大四「史學方法」的若干內容。
再者,譯文一概生硬不通順,甚至難以理解或完全誤譯。那這書怎麼讀下去呢?
這就必需用心體會中國傳統的師徒溝通的心法──意會,再加上運用佛學上的金剛經的邏輯。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步直接理解到《西洋文化史》是《Western Civilzations》,然後發現《西洋文化史》不等於《Western Civilzations》。在這個層次上授課老師要學生默會於心的真理是:「讀〈西洋文化史〉能不懂英文嗎?」這是基礎,你最好還要懂法文、德文。不然買本修訂十一版的《Western Civilzations》是幹嗎的。
歷史系的修業骨子裡其實非常地嚴苛。
例如,上〈遼金元史〉時幫老師整理過史料長編(就是每人分若干頁,一條一摘錄出來),〈西洋通史〉課則是把《Western Civilzations》每人分配若干頁翻譯,做為期末作業。隔年中文版出來後,還可以尋譯出自己作業的部分散發著撲鼻的書香。多清楚的開悟啊!千萬別讀中文版,除非願意花時間做內外部考證。
接著,待懂得什麼是〈西洋文化史〉後,才算是略具基礎,方能進入這門學問。所以,很多人買一兩本歷史的書來讀一讀,便可宣稱喜愛歷史。但用這個方法檢驗,就可發現大多數人參的算是歷史的野狐禪了(事實上,很多同學躍不過這一關,接著的四年念得索然無味或者痛苦的非常的多)。
最後,稍為提一下關於西洋通史這個類型書的系譜,就像二十五史有著中國史的系譜來源。
簡單地說,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之後,隨著時代的遞嬗,一大段時間乃用作基督宗教的神學演繹,近代則自神學演繹中解脫,然後歷經了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色彩,而有今日所看到E M Berns所著的《Western Civilzations》一書。關於通史的簡單系譜可參考《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第二章。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歷史 ′ 意識 ′ 錯雜的打鐵寮古道

當是時(嘉慶十九年,AD1814),淡水閩、粵械鬥,漳、泉又鬥,蔓延數百村落。平侯出而解之。而新莊地當衝要,每為兩族所爭,乃遷大嵙崁,建廈屋,築崇墉,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穀數萬石。
──台灣通史.列傳五.林平侯
從台北出發往大溪,宛如回溯大科崁的開拓史…….。
打鐵寮古道在大溪慈湖,入口在大溪郊區的三層,向東穿過金面山塊的一系列尾稜,中途會經過後慈湖,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根據文獻記載,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復興的連絡道路。目前取名打鐵寮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有一打鐵鋪,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故名。
至於順便去撿的白石山,是五寮尖──金面山稜線延伸的山頭,從打鐵寮到白石山,沿途少了五寮尖著名的岩稜,但面對大漢溪前陡後緩的特色是一樣的(很像南港山稜線),也擁有對大漢溪谷的極佳展望。這個獨立的山塊被大漢溪與三峽溪環繞,向西北突出進入三峽、大溪地界,地勢不高,卻是台北桃園一帶很明顯的地標。
在山下全覽金面山塊是另一種趣味。
沿著台三線到大溪,需經過土城、三峽,大致上是沿著大漢溪而上。北二高南行過了三峽交流道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周的地理。左邊青綠的鳶山也是金面山的尾稜,與林口台地夾著寬闊的大漢溪,一直到明隧道前都可以清楚看到金面山塊,直到大漢溪邊的山麓。
回顧引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板橋林家來台二代林平侯沿大漢溪上溯到大溪拓墾的情形──要躲避械鬥,因此離開新莊;要活下去,所以要找塊地耕種;地要有水灌溉,所以就上溯到大漢溪上游,找到大科崁今日稱為大溪的地方。
走在古道上的歷史氛圍很濃厚,而各個時期的遺址遺跡則時光交錯:有戒嚴時期陵寢管制區的崗哨、大正年號的建橋記事碑,清代就有的灌溉圳溝以及很庶民的柑仔店遺址。古道走過的也不少,打鐵寮古道說起來景色不特別,但穿梭的歷史意識卻很澎湃──蓽路藍縷的墾殖運動,也有荒謬的封建餘孽,被殖民歷史…..全放在不起眼的小路上,太特別了。
毛怪很專心,為了玉山行前來訓練腳力;仔仔也很開心,不用呆在家裡,又有肉乾可以吃,不想走又可以被抱著。
古道上了稜線有一廢棄崗哨,之後沿著稜走到白石山,路很單純。接近基點時,一叢叢金毛杜鵑盛開著這個季節獨有的紅色驚奇。抵達基點後有點恍然大悟,大部分的人會去攻的是東南方稜線上的625m標高的山頭,也叫白石山,猜想應該有著漂亮驚險的岩稜。可惜時間不太夠,只能下次再來了。
註:1.台灣交通出版社的1/25000地圖,盤古宮到白石埤是沒有道路通行的。
2.圖上之古道的廢棄崗哨標錯了。
3.廢棄崗哨到管制區這段古道不盡合理,圖上的路跡也不對,猜測原古道礙於管制區被迫改道。
一些照片http://www.wretch.cc/blog/parasha/1544552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