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聽周杰倫《分裂》

歌手是巫師 撫慰苦悶 渡脫現實 於是我們又回到現實

但常常回不來 回不來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中文學習上的一種退化...讀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通行到現在無疑的是種奇蹟,用這種不合時宜沒有經過新時代
焠煉的選本,在中文學習上無疑的是一種退化。


現在使用《古文觀止》一書者,大多是高中生以上或公職考試為應付國文考
試而選擇閱讀三民書局版的《新譯古文觀止》以期增進國文程度。其序提到
:「它是一本以散文為主的選本,其間也雜有辭賦和駢文。選文的時代,起
自周代,迄自明朝,共收有兩百二十二篇,上下綜貫數千載,其間名家的代
表作,可以說是網羅殆盡,真可稱的上是古代散文的「觀止」了。」篇幅不
多,是一種方便利用的選本。


而編者取名「觀止」,于古文選编,其意可知,該書的編選意圖就在於盡善
盡美,一覽此書,即可“觀止”古文矣。新譯者在序中謂之「觀止」算是促
狹的小小暗示。



為什麼評價不高又能廣為流傳呢?



首先考究一下編者的來歷(擷自百度百科):

《古文观止》的原编者吴楚材、吴调侯,系叔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他们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只具中等学历,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
得是入流人物。 乘权,字楚材。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
(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授馆终其一生
。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
《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
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
叔父一道教书。



另外查考《四庫全書總目》並無收錄《古文觀止》,可見此書並不是官方認
可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章總集。


百度百科在作品特點中做出適當的評價:

《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
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
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中国浩森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
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
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
通俗读物的双璧。



通俗誠然是廣為使用的原因之一。但科舉時代這一類的選本非常多,明清兩
代這種選本和八股文的選本都是因應考試的暢銷書,而如今這些刻本喪失時
代的意義,留存至今變得非常罕見,事實上也沒有價值(有學者相找八股文
的考場文章選本,竟找不到什麼資料〈ps後來還是有翻到一些《欽定四書
文》之類的,不過下文還是成立的〉,因為八股文是一種說廢話的技藝,既
是廢話,科舉廢除那些高級的廢話選本也就當垃圾了)。


合併百度百科《古文觀止》的條目來看,此書目前仍在兩岸廣泛使用,不能
說是一種奇蹟嗎!



使用《古文觀止》學習中文,個人覺得是一種嚴重的文化退化。中國的崛起
必定會對從文化的角度對古文的價值做重新的評價,充滿封建糟粕的選本必
會被棄置,不過那應該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窮經皓首的注解──《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這是對文史哲有興趣的人一本有用的入門書。讀這本書需要一點門檻,非得點過兩三本古籍不可。作者在序言很清楚地提到「...四部之書,...看成歷史材料來處理。」因此所含括的範圍是古代的所有的書,甚至是片言隻字都算,不禁慨嘆想起那句老成語「窮經皓首」。


不難想像這是一本較硬的書,但也有站在門口一窺堂奧的趣味。怎麼說呢?


過去讀過《史通》、《通志 校讎略》、《文史通義》或《中國史學史》《中國目錄學史》都有種生吞活剝的痛苦。但不是沒有代價,不然看不出《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的趣味。



也不全然是趣味而已,《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幾幾乎是進入中國文化理解的基礎,從中有種親自閱讀古文的實在感,不是隔靴搔癢般的二手詮釋,而是很清楚中國文化就在那些書裡頭,說不清楚是什麼,但有一種直覺感受得到。


大致上作者在乾嘉學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系統地說明獨立閱讀中國古籍所應該注意的問題。



這本書是根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版重印的。就我自己的認知,看完這本書更清楚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劇烈轉變有更清楚的認識,其中之一是清代乾嘉學派在古書整理上有著重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全然是書本裡的學問,書中的方法上承乾嘉學派一干令人五體投地的牛人,不過作者並不是泥古不化的學者,對學術研究的內含、態度與思想是辯證的,質言之,《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僅是做研究的基礎。


僅是基礎歐!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說書體」歷史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

很久沒有很過癮地讀完一本書了,正確地說是一部書,七冊。據馬路邊社報導,一開始是在網路上的論壇連載,一砲而紅。就親眼所見到「當年明月」在新浪的部落格,有兩億的點閱數(書的內容裡面都有連載),不得不佩服地說作者是最牛的作家了。

自己整理了一下這種「說書體」的系譜….

遠的不知道,近的有吳晗的「朱元璋傳」、黎東方的「細說明朝」、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加上史景遷的一些著作的熱賣,可以察覺一般人對於歷史的閱讀需求是存在的,還是歷史本身就很有趣?也許都有吧。

我覺得「明朝那些事兒」的流行,正呼應了作者常提到的中國無奇不有,牛人很多。根據現象來看,「當年明月」本身就很牛…….。而表現在書中的,處處可見民族主義的浪漫派書寫──激情、澎湃。中日朝鮮戰役即是。

很自然的我會聯想到這是否可以推論說:中國富起來了,學術研究的能量迸發出來,我也不知道,很難說,但我很好奇。

作者是有一套他自己的明朝史觀在支撐他的書寫的,後來去翻了一下「國史大綱」,發現可以把書丟掉了,原來停留在腦子裡的是多麼落伍了的觀念。這一點倒是激發興趣多看明史的動力。

七本一口氣看完了,書本闔上放進書架了,就這樣完了嗎?嗯,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有沒有能力與勇氣去接觸那些書上未提到的部分,不是嗎?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金剛經邏輯舉例──戲說《西洋文化史》

這本書是大學時上「西洋通史課」的教科書,課名可能有點不太對,但大概是那個意思。


這種教科書以前讀起來覺得很枯燥,素來沒有丟書的習慣,於是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就靜靜擱在書櫃裡頭。前陣子朋友相約考公職,於是再翻出來重讀一次。公職最後沒有去考,但重讀的經驗還蠻有趣的,過程中充滿了回憶,作一些註記權做讀後心得,算不得登大雅之堂的評論。



文組的在高中都有讀西洋文化史,兩本薄薄的小開本,合計不到三百頁,如金科玉律般捧在手裡翻來覆去用心的背,聯考要拿個三四十分不是難事。



上了大學歷史系,「西洋通史」是大一必修,這本《西洋文化史》在篇幅、字數是高中課本合計的十倍以上,當年一開始不太適應,足見當時的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是截然無法銜接的。不曉得現在的高三與大一銜接得情況如何,總之,衷心地建議大一修這門課的學生,快速地找一個「西洋通史」的版本讀兩遍,通史的「通」是個「全」、「完整」的疏闊概念,需要一字不漏快速地閱讀,過程中不要太多的思索。第二遍同樣要快速,同時要訓練找出專題的能力與興趣。再來就專心針對授課老師的要求去準備,通常很容易拿到學分的。重要的是第二遍的閱讀同時可以測試適不適合讀歷史系。



「中國通史」課同樣適用上述的方法。


有了這個「通」、「全」的疏闊概念(或是印象)後,往後會發現歷史系的課都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特徵,──每一門課都是有始無終。「清史」上了一學期,清兵還入不了山海關,「美國史」上了一學期獨立戰爭還沒打。原因是一開始都在介紹跟分析史料。也就是說,歷史系的課並不告訴學生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要學生自己去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及相關的探討(如意義...等)。 



歷史系有上述的風格,回過頭再讀一次《西洋文化史》才發現當時的老師開這本書的深意,針對甫進大學的大一生進行多方面的考驗、訓練,以期快速進入史學這個領域。當然,其中一個關鍵是歷史系全然是自我鞭策用功閱讀的科系,這個自我認知非常地重要。



這本教科書是翻譯自E M Berns的《Western Civilzations》的第八版。換句話說,是一本銷量百萬不斷修訂的教科書,肯定是本好書。好在哪裡呢?



修〈西洋通史〉課時同時也買了最新的英文修訂十一版,因此很容易比對出來,書的好壞在哪裡。英文版的編輯只有一個字:「讚!」行文優美、彩色插圖精美、圖說詳細,最重要的是每個時代都附有若干地圖。



中文版的就厲害了。上述所有的優點一概黑白印刷,插圖一概不清晰,使讀者更容易專注於內容的研讀。地圖一概不清楚,培養讀者更深刻的相關地理位置,否則對內文很難理解。



其中的內文就更妙了。


譯名前後不一,讀者需得運用「外部考證」加「內部考證」的功夫,加以克服,否則難以連貫。而這種克服就得運用前文提到的讀書方法──迅速仔細得閱讀。就內外部考證而言,這門課的老師應該是善意地要大一學生先預習與自習大四「史學方法」的若干內容。



再者,譯文一概生硬不通順,甚至難以理解或完全誤譯。那這書怎麼讀下去呢?


這就必需用心體會中國傳統的師徒溝通的心法──意會,再加上運用佛學上的金剛經的邏輯。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步直接理解到《西洋文化史》是《Western Civilzations》,然後發現《西洋文化史》不等於《Western Civilzations》。在這個層次上授課老師要學生默會於心的真理是:「讀〈西洋文化史〉能不懂英文嗎?」這是基礎,你最好還要懂法文、德文。不然買本修訂十一版的《Western Civilzations》是幹嗎的。



歷史系的修業骨子裡其實非常地嚴苛。


例如,上〈遼金元史〉時幫老師整理過史料長編(就是每人分若干頁,一條一摘錄出來),〈西洋通史〉課則是把《Western Civilzations》每人分配若干頁翻譯,做為期末作業。隔年中文版出來後,還可以尋譯出自己作業的部分散發著撲鼻的書香。多清楚的開悟啊!千萬別讀中文版,除非願意花時間做內外部考證。


接著,待懂得什麼是〈西洋文化史〉後,才算是略具基礎,方能進入這門學問。所以,很多人買一兩本歷史的書來讀一讀,便可宣稱喜愛歷史。但用這個方法檢驗,就可發現大多數人參的算是歷史的野狐禪了(事實上,很多同學躍不過這一關,接著的四年念得索然無味或者痛苦的非常的多)。



最後,稍為提一下關於西洋通史這個類型書的系譜,就像二十五史有著中國史的系譜來源。


簡單地說,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之後,隨著時代的遞嬗,一大段時間乃用作基督宗教的神學演繹,近代則自神學演繹中解脫,然後歷經了十九世紀的民族主義色彩,而有今日所看到E M Berns所著的《Western Civilzations》一書。關於通史的簡單系譜可參考《史學:文化中的文化》一書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