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歷史 ′ 意識 ′ 錯雜的打鐵寮古道
當是時(嘉慶十九年,AD1814),淡水閩、粵械鬥,漳、泉又鬥,蔓延數百村落。平侯出而解之。而新莊地當衝要,每為兩族所爭,乃遷大嵙崁,建廈屋,築崇墉,盡力農功,啟田鑿圳,歲入穀數萬石。
──台灣通史.列傳五.林平侯
從台北出發往大溪,宛如回溯大科崁的開拓史…….。
打鐵寮古道在大溪慈湖,入口在大溪郊區的三層,向東穿過金面山塊的一系列尾稜,中途會經過後慈湖,最終可抵達台七線的三民。根據文獻記載,古道是清代開山撫番時期大溪與三民、復興的連絡道路。目前取名打鐵寮乃因過去入口處附近有一打鐵鋪,供應開採山產所需鐵器,故名。
至於順便去撿的白石山,是五寮尖──金面山稜線延伸的山頭,從打鐵寮到白石山,沿途少了五寮尖著名的岩稜,但面對大漢溪前陡後緩的特色是一樣的(很像南港山稜線),也擁有對大漢溪谷的極佳展望。這個獨立的山塊被大漢溪與三峽溪環繞,向西北突出進入三峽、大溪地界,地勢不高,卻是台北桃園一帶很明顯的地標。
在山下全覽金面山塊是另一種趣味。
沿著台三線到大溪,需經過土城、三峽,大致上是沿著大漢溪而上。北二高南行過了三峽交流道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周的地理。左邊青綠的鳶山也是金面山的尾稜,與林口台地夾著寬闊的大漢溪,一直到明隧道前都可以清楚看到金面山塊,直到大漢溪邊的山麓。
回顧引文,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板橋林家來台二代林平侯沿大漢溪上溯到大溪拓墾的情形──要躲避械鬥,因此離開新莊;要活下去,所以要找塊地耕種;地要有水灌溉,所以就上溯到大漢溪上游,找到大科崁今日稱為大溪的地方。
走在古道上的歷史氛圍很濃厚,而各個時期的遺址遺跡則時光交錯:有戒嚴時期陵寢管制區的崗哨、大正年號的建橋記事碑,清代就有的灌溉圳溝以及很庶民的柑仔店遺址。古道走過的也不少,打鐵寮古道說起來景色不特別,但穿梭的歷史意識卻很澎湃──蓽路藍縷的墾殖運動,也有荒謬的封建餘孽,被殖民歷史…..全放在不起眼的小路上,太特別了。
毛怪很專心,為了玉山行前來訓練腳力;仔仔也很開心,不用呆在家裡,又有肉乾可以吃,不想走又可以被抱著。
古道上了稜線有一廢棄崗哨,之後沿著稜走到白石山,路很單純。接近基點時,一叢叢金毛杜鵑盛開著這個季節獨有的紅色驚奇。抵達基點後有點恍然大悟,大部分的人會去攻的是東南方稜線上的625m標高的山頭,也叫白石山,猜想應該有著漂亮驚險的岩稜。可惜時間不太夠,只能下次再來了。
註:1.台灣交通出版社的1/25000地圖,盤古宮到白石埤是沒有道路通行的。
2.圖上之古道的廢棄崗哨標錯了。
3.廢棄崗哨到管制區這段古道不盡合理,圖上的路跡也不對,猜測原古道礙於管制區被迫改道。
一些照片http://www.wretch.cc/blog/parasha/15445522
東石青蚵記
剝蚵寮
蚵仔,具有濃厚台味的海鮮食材,早已深化於台灣人的基因記號中。不論是冬寒夏熱,吃飯配一碗蚵仔湯都蠻配的。
蚵仔湯的作法很簡單:
1熱鍋後加入油薑絲爆香
2加入水燒開
3放入蚵再燒開
4加鹽調味
5起鍋後加香油
蚵仔夠新鮮,蚵仔湯的簡易作法即可顯現出蚵仔的真滋味。養蚵人家耳提面命,未淘洗的蚵仔可以冷藏四五天而不失鮮度──在台北可以吃到一口新鮮的蚵仔,不唯交通運輸的快速,傳統古老的經驗智慧也是關鍵。
蚵仔之深具台味,跟產地有很大的關係。彰化王功以南,以及雲、嘉、南的廣闊潮間帶都是蚵民海作的場域,其中又以東石、布袋的蚵仔肥美鮮甜最著名。其原因在於這兩地的蚵仔多產於外傘頂洲,海水乾淨自然。可以想像單調的沙洲景致,在其中工作是很辛苦的。大概只有長於都市的人才會嚮往外傘頂洲無人聲的寂靜與單純的自然心靈景致。據說上頭還有一對老夫妻,門牌是口湖鄉蚶寮126之20。
根據蚵仔養殖的演進,我猜想蚵仔最初是海邊居民的副食品,撬開潮間帶礁石的蚵殼就可取得。由於烹煮容易、美味,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蚵架養殖。蚵架(垂上式養殖)是南台灣海岸常見的景觀,竹子結構的棚架下掛著一串串的蚵殼,蚵殼有兩瓣,必需取有凹洞的一瓣來串,一個結有四瓣,一串共十多個結。這些殼回收自剝蚵仔的工寮,養蚵人家會以串計價,請人串空蚵殼串,因此剝蚵仔和串蚵殼成了南台灣沿海特有的人文景觀。
原本東石不在這次嘉義的行程計畫中。
去年在東石吃蚵仔的美味記憶尚在,辦完正事還有一下午的時間,於是決定再去東石漁人碼頭逛逛。
路途其實有點遠,走北港路出嘉義市到高鐵站,再接168。168很長,紮紮實實地穿過太保、朴子才到進入東石。一進到東石鄉168兩旁盡是漁塭,成了東石很鮮明的印象,一直到延伸到鄉公所的位置。公所旁橫豎兩條街,一家ok,先是聞到漁港獨有的魚腥味,才看到冷清的街道旁山積的蚵殼,而透天厝的樓下盡是剝蚵仔的婦人與一簍一簍待剝的蚵仔。
到漁人碼頭的時間有點晚,兩點半的魚市魚貨拍賣剛結束,溼漉漉的市場只剩下烏魚正在處理──開膛剖肚,母的取卵,公的取膘。上次來覺得拍賣蠻有趣的,一堆叫不出名字的魚貨,開了眼界,但海口腔的台語加上行話一整個很難理解。
市場旁唯一的海產攤賺了錢,桌子越擺越多。不是什麼高級的料理,但可以吃到新鮮,很庶民的店。在這個午餐晚餐之間的時候,店家有閒功夫讓我們對海產以及蚵仔問東問西的,比較麻煩的是要跟不諳台語的毛怪翻譯。跑堂的大陸新娘彷彿他鄉遇故知,還很親切地問毛怪是哪一省來的呀?嗯,是山東,但大陸新娘是毛怪的媽。
好奇心的驅使,叫了一份川燙烏魚膘,新奇十分,但口感與滋味都很普通。蚵仔料理是一定的,重點是蚵仔冬肥夏癟的刻板印象被糾正了。
蚵仔有點類似珊瑚,卵子在大海中受精後會找地方附著生長,因此蚵仔殼串置入海中,蚵仔就會附在殼上生長,並分泌石灰質的外殼以保護。所以殼夠大,是肥美的要件之一。這個附著的時點蚵民稱作春苗、秋苗。
一 為 7 ~ 8 月 間 採 苗 稱 為秋 苗 , 10 月 至 翌 年 2 月 間 採 苗 稱 為 春 苗 。 前 者 附 著 數 目 較 少 , 成 長 快 , 牡 蠣 不 易 掉
落 , 收 成 較 佳 而 深 受 大 家 所 喜 愛 , 而 後 者 附 著 數 較 多 。 牡 蠣 性 貪 食 , 可 日 夜 不 停 的濾 水 攝 食 , 只 要 水 溫 及 鹽 分 適 宜 , 其 成 長 即 甚 為 快 速 , 不 過 水 溫 在 32℃ 以 上 時 , 由
於 濾 水 頻 繁 , 呈 疲 乏 狀 態 , 以 致 成 長 度 較 差 。
也就是說台灣四季都可以吃到蚵仔,唯最肥美的蚵仔是在二三月的收成的春苗。
回程中,路過碼頭邊的剝蚵寮時,突然動念想在產地買兩斤現剝蚵仔回家嘗鮮,結果就蚵仔的生產甘苦…….聊了半小時。
東石布袋的蚵仔好吃的另一秘訣在海水鹽度夠,這是相較於台南而言,嘉義這一帶確沒有大溪出海,外傘頂洲更是絕佳的產地。不過這行業是靠天吃飯,颱風一吹,可能一百萬的資金就化為烏有(魚會的功能大概就是承作這種季節性的貸款)。辛苦的還有蚵仔成長的過程中要一直去蚵棚除害,剔除掉一些蚵仔的天敵。其中一種是吸食蚵仔的螺,就稱作蚵螺。其針狀食器會分泌一種腐蝕石灰質的物質,據說蚵螺以蚵仔為食,故鮮美無雙,但有行無市,只好蚵民及蚵民的朋友才能享用。但不知是真味美還是心理上的除惡之快。
旅行的滿足感莫過於知道、吃到、看到並買到便宜的土產。只不過今天早上去傳市詢價,在東石買的蚵仔一斤貴了二十塊。
蚵仔,具有濃厚台味的海鮮食材,早已深化於台灣人的基因記號中。不論是冬寒夏熱,吃飯配一碗蚵仔湯都蠻配的。
蚵仔湯的作法很簡單:
1熱鍋後加入油薑絲爆香
2加入水燒開
3放入蚵再燒開
4加鹽調味
5起鍋後加香油
蚵仔夠新鮮,蚵仔湯的簡易作法即可顯現出蚵仔的真滋味。養蚵人家耳提面命,未淘洗的蚵仔可以冷藏四五天而不失鮮度──在台北可以吃到一口新鮮的蚵仔,不唯交通運輸的快速,傳統古老的經驗智慧也是關鍵。
蚵仔之深具台味,跟產地有很大的關係。彰化王功以南,以及雲、嘉、南的廣闊潮間帶都是蚵民海作的場域,其中又以東石、布袋的蚵仔肥美鮮甜最著名。其原因在於這兩地的蚵仔多產於外傘頂洲,海水乾淨自然。可以想像單調的沙洲景致,在其中工作是很辛苦的。大概只有長於都市的人才會嚮往外傘頂洲無人聲的寂靜與單純的自然心靈景致。據說上頭還有一對老夫妻,門牌是口湖鄉蚶寮126之20。
根據蚵仔養殖的演進,我猜想蚵仔最初是海邊居民的副食品,撬開潮間帶礁石的蚵殼就可取得。由於烹煮容易、美味,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蚵架養殖。蚵架(垂上式養殖)是南台灣海岸常見的景觀,竹子結構的棚架下掛著一串串的蚵殼,蚵殼有兩瓣,必需取有凹洞的一瓣來串,一個結有四瓣,一串共十多個結。這些殼回收自剝蚵仔的工寮,養蚵人家會以串計價,請人串空蚵殼串,因此剝蚵仔和串蚵殼成了南台灣沿海特有的人文景觀。
原本東石不在這次嘉義的行程計畫中。
去年在東石吃蚵仔的美味記憶尚在,辦完正事還有一下午的時間,於是決定再去東石漁人碼頭逛逛。
路途其實有點遠,走北港路出嘉義市到高鐵站,再接168。168很長,紮紮實實地穿過太保、朴子才到進入東石。一進到東石鄉168兩旁盡是漁塭,成了東石很鮮明的印象,一直到延伸到鄉公所的位置。公所旁橫豎兩條街,一家ok,先是聞到漁港獨有的魚腥味,才看到冷清的街道旁山積的蚵殼,而透天厝的樓下盡是剝蚵仔的婦人與一簍一簍待剝的蚵仔。
到漁人碼頭的時間有點晚,兩點半的魚市魚貨拍賣剛結束,溼漉漉的市場只剩下烏魚正在處理──開膛剖肚,母的取卵,公的取膘。上次來覺得拍賣蠻有趣的,一堆叫不出名字的魚貨,開了眼界,但海口腔的台語加上行話一整個很難理解。
市場旁唯一的海產攤賺了錢,桌子越擺越多。不是什麼高級的料理,但可以吃到新鮮,很庶民的店。在這個午餐晚餐之間的時候,店家有閒功夫讓我們對海產以及蚵仔問東問西的,比較麻煩的是要跟不諳台語的毛怪翻譯。跑堂的大陸新娘彷彿他鄉遇故知,還很親切地問毛怪是哪一省來的呀?嗯,是山東,但大陸新娘是毛怪的媽。
好奇心的驅使,叫了一份川燙烏魚膘,新奇十分,但口感與滋味都很普通。蚵仔料理是一定的,重點是蚵仔冬肥夏癟的刻板印象被糾正了。
蚵仔有點類似珊瑚,卵子在大海中受精後會找地方附著生長,因此蚵仔殼串置入海中,蚵仔就會附在殼上生長,並分泌石灰質的外殼以保護。所以殼夠大,是肥美的要件之一。這個附著的時點蚵民稱作春苗、秋苗。
一 為 7 ~ 8 月 間 採 苗 稱 為秋 苗 , 10 月 至 翌 年 2 月 間 採 苗 稱 為 春 苗 。 前 者 附 著 數 目 較 少 , 成 長 快 , 牡 蠣 不 易 掉
落 , 收 成 較 佳 而 深 受 大 家 所 喜 愛 , 而 後 者 附 著 數 較 多 。 牡 蠣 性 貪 食 , 可 日 夜 不 停 的濾 水 攝 食 , 只 要 水 溫 及 鹽 分 適 宜 , 其 成 長 即 甚 為 快 速 , 不 過 水 溫 在 32℃ 以 上 時 , 由
於 濾 水 頻 繁 , 呈 疲 乏 狀 態 , 以 致 成 長 度 較 差 。
也就是說台灣四季都可以吃到蚵仔,唯最肥美的蚵仔是在二三月的收成的春苗。
回程中,路過碼頭邊的剝蚵寮時,突然動念想在產地買兩斤現剝蚵仔回家嘗鮮,結果就蚵仔的生產甘苦…….聊了半小時。
東石布袋的蚵仔好吃的另一秘訣在海水鹽度夠,這是相較於台南而言,嘉義這一帶確沒有大溪出海,外傘頂洲更是絕佳的產地。不過這行業是靠天吃飯,颱風一吹,可能一百萬的資金就化為烏有(魚會的功能大概就是承作這種季節性的貸款)。辛苦的還有蚵仔成長的過程中要一直去蚵棚除害,剔除掉一些蚵仔的天敵。其中一種是吸食蚵仔的螺,就稱作蚵螺。其針狀食器會分泌一種腐蝕石灰質的物質,據說蚵螺以蚵仔為食,故鮮美無雙,但有行無市,只好蚵民及蚵民的朋友才能享用。但不知是真味美還是心理上的除惡之快。
旅行的滿足感莫過於知道、吃到、看到並買到便宜的土產。只不過今天早上去傳市詢價,在東石買的蚵仔一斤貴了二十塊。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不負責任《基地系列》解題──漫評Asimov《基地》
據出版社的朋友說,《基地系列》賣得並不好,賣不贏奇幻題材。但事實上《基地系列》有不少的擁護者,因此顯現出來的現象是年輕人愛奇幻更甚於愛科幻題材。而經典科幻小說《基地》免不了受著時間披沙瀝金的試煉,雖然我很喜歡《基地》,但很憂慮《基地》的價值會只剩下科幻小說族譜學而言,歷史上紀錄一筆創新的科幻小說著作。
注意!《基地》是1942年寫就,距今超過一甲子。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被譽為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
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在他眾多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與《基地》是最有名的兩大系列。」
──以上引自奇幻基地出版的《基地》中譯本導讀。
另外,導讀有提到〈基地系列〉是先有一個龐大的架構,然後開始逐步經營,前後長達五十年,總共七冊。這個龐大結構的靈感,Asimov自承是來自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Edward Gibbon以文學的形式寫就這部起自奧古斯都稱帝,至東羅馬帝國滅亡,時間跨度長達1500年的歷史鉅作。不難想像Asimov在兩遍的閱讀過程中,對羅馬帝國的時間跨度及幅員廣闊,在掩卷嘆息之際,不免有天地悠悠的文學藝術意象深刻在腦海之中。這樣的意象很容易在〈基地系列〉中找到,恰好是作者想比附之筆下的「第一銀河帝國」的。殊不見書中人物常脫口說出:「銀河啊!」骨子裡所透露出銀河帝國廣大無邊際與歷史的悠遠之喟嘆。
但在《基地》一書裡頭,歷史的紛雜並不重要,那是用文學的筆法加以簡化點綴的印象,作者所要敷演的是龐大架構的重要引爆點,這個點很聳動,統治整個廣大銀河,有著12000年歷史的第一銀河帝國即將盛極而衰,從心理史學家從數學中算出,從帝國從邊緣區域的小崩解,將迅速導致帝國的瓦解,文明衰退,且要經過2000年的文明黑暗與倒退,銀河第二帝國才會回復到第一銀河帝國既有的繁榮昌盛與偉大。
《基地》的成功,除了靈感、架構外,在出版及寫作上得力於編輯的專業意見。
原本Asimov想創作一個前述的靈感、架構下的短篇小說。
編輯建議:構思一個未來史大綱,創作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在1941年這是很有商業眼光的出版操作。而《基地》的成功,帶來之後五十年陸續出版的《基地後傳》及狗尾續貂的《基地前傳》。
並不清楚這種史詩般的未來史科幻小說的出版操作是否出自Asimov的創新,從科幻類的系譜來看,後來的電影(星際大戰)、電視(星艦迷航記)、動漫(銀河英雄傳說)以及小說,都有層出不窮的類似的操作。因此在書中的導讀才會說,沒有《基地》不會產生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
這類未來史綱的作品,不論是電視、電影、動漫、小說都有著大眾娛樂的特點,似乎多半沒有結局或結局不令人滿意。這種結果是編輯建議Asimov:「創作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這種出版發行類型的宿命──賣得好續集不斷,賣不好則戛然而止。
以基地三部曲來說是符合上述的類型宿命分析的,因此基地後傳不如三部曲,前傳更是遠不如了。雖然如此,我還是帶有消磨時間作用地把前傳看完,但大概懶得寫心得了,就很一般的冒險小說,混合著很多暢銷書小說的要素。
至於導讀所強調的深度,可以從《基地》寫作伊始的點1941年來分析。
「謝頓危機」仿自湯恩比的歷史哲學「挑戰/回應」,其10卷的《歷史砰究》1936-1954陸續出版。
《基地》第二篇的主旨:科技不對稱的優勢。顯現的是科學本位主義以及二戰前後美國的國力。二戰後有pax Americaee一詞的出現,正是美國國力的展現。pax Americaee仿自pax Romana,《基地》的靈感又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無形中基地成了美國的暗喻。
第三篇則深化科技不對稱的優勢,使之成為宗教統治。從這裡可以清楚理解到Asimov的科學理性思維,他必然也是一位無神論者,顯然是啟蒙運動以降科學家思維與心理的寫照。
第四第五篇:科技──經濟霸權──政治霸權的結論。這很明顯的是近現代歐美歷史的認識。
縱使不是很認同上述的主旨,或乍看之下漏洞百出(例如:沒有網際網路,但可以從事星際旅行之類的看著看著很彆扭的感覺。),但從小說的角度來看是無妨的。《基地》有自己的邏輯,太較真小說就不好看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本文開頭所提的「披沙瀝金的考驗──時間」。
就科幻的「科」而言,《基地》沒有前瞻玄遠的想像或構想(《2001太空漫遊》就是此類型之一),因此60年代新浪潮運動後,Asimov就覺得自己有點過時了。這大槪跟整個系列敷演50年之久脫不了關係,前傳線乎是印第安那瓊斯的科幻版。
就「幻」而言,不如現在的奇幻小說的天馬行空(《基地與地球》未脫離《第二基地》的「幻」的部分)。因此行銷動作頗大的《基地系列》賣不贏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奇幻書系是注定了。
《基地》事實上20年前在台灣就翻譯出版過了,對前輩啟迪心智的先知感到無上的敬佩,這畢竟是一系列好看而又有意義的科幻小說,尤其是《基地》是一本很精彩而推薦的短篇小說。
我特別找了一下今版的中文版權,.....大概是過了版權的宣告時限了,找不到!
我想說的是....哈哈哈,心照不宣。
注意!《基地》是1942年寫就,距今超過一甲子。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被譽為廿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
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在他眾多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與《基地》是最有名的兩大系列。」
──以上引自奇幻基地出版的《基地》中譯本導讀。
另外,導讀有提到〈基地系列〉是先有一個龐大的架構,然後開始逐步經營,前後長達五十年,總共七冊。這個龐大結構的靈感,Asimov自承是來自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歷史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Edward Gibbon以文學的形式寫就這部起自奧古斯都稱帝,至東羅馬帝國滅亡,時間跨度長達1500年的歷史鉅作。不難想像Asimov在兩遍的閱讀過程中,對羅馬帝國的時間跨度及幅員廣闊,在掩卷嘆息之際,不免有天地悠悠的文學藝術意象深刻在腦海之中。這樣的意象很容易在〈基地系列〉中找到,恰好是作者想比附之筆下的「第一銀河帝國」的。殊不見書中人物常脫口說出:「銀河啊!」骨子裡所透露出銀河帝國廣大無邊際與歷史的悠遠之喟嘆。
但在《基地》一書裡頭,歷史的紛雜並不重要,那是用文學的筆法加以簡化點綴的印象,作者所要敷演的是龐大架構的重要引爆點,這個點很聳動,統治整個廣大銀河,有著12000年歷史的第一銀河帝國即將盛極而衰,從心理史學家從數學中算出,從帝國從邊緣區域的小崩解,將迅速導致帝國的瓦解,文明衰退,且要經過2000年的文明黑暗與倒退,銀河第二帝國才會回復到第一銀河帝國既有的繁榮昌盛與偉大。
《基地》的成功,除了靈感、架構外,在出版及寫作上得力於編輯的專業意見。
原本Asimov想創作一個前述的靈感、架構下的短篇小說。
編輯建議:構思一個未來史大綱,創作一系列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在1941年這是很有商業眼光的出版操作。而《基地》的成功,帶來之後五十年陸續出版的《基地後傳》及狗尾續貂的《基地前傳》。
並不清楚這種史詩般的未來史科幻小說的出版操作是否出自Asimov的創新,從科幻類的系譜來看,後來的電影(星際大戰)、電視(星艦迷航記)、動漫(銀河英雄傳說)以及小說,都有層出不窮的類似的操作。因此在書中的導讀才會說,沒有《基地》不會產生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
這類未來史綱的作品,不論是電視、電影、動漫、小說都有著大眾娛樂的特點,似乎多半沒有結局或結局不令人滿意。這種結果是編輯建議Asimov:「創作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說,每個故事都是開放式的... 。」這種出版發行類型的宿命──賣得好續集不斷,賣不好則戛然而止。
以基地三部曲來說是符合上述的類型宿命分析的,因此基地後傳不如三部曲,前傳更是遠不如了。雖然如此,我還是帶有消磨時間作用地把前傳看完,但大概懶得寫心得了,就很一般的冒險小說,混合著很多暢銷書小說的要素。
至於導讀所強調的深度,可以從《基地》寫作伊始的點1941年來分析。
「謝頓危機」仿自湯恩比的歷史哲學「挑戰/回應」,其10卷的《歷史砰究》1936-1954陸續出版。
《基地》第二篇的主旨:科技不對稱的優勢。顯現的是科學本位主義以及二戰前後美國的國力。二戰後有pax Americaee一詞的出現,正是美國國力的展現。pax Americaee仿自pax Romana,《基地》的靈感又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無形中基地成了美國的暗喻。
第三篇則深化科技不對稱的優勢,使之成為宗教統治。從這裡可以清楚理解到Asimov的科學理性思維,他必然也是一位無神論者,顯然是啟蒙運動以降科學家思維與心理的寫照。
第四第五篇:科技──經濟霸權──政治霸權的結論。這很明顯的是近現代歐美歷史的認識。
縱使不是很認同上述的主旨,或乍看之下漏洞百出(例如:沒有網際網路,但可以從事星際旅行之類的看著看著很彆扭的感覺。),但從小說的角度來看是無妨的。《基地》有自己的邏輯,太較真小說就不好看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本文開頭所提的「披沙瀝金的考驗──時間」。
就科幻的「科」而言,《基地》沒有前瞻玄遠的想像或構想(《2001太空漫遊》就是此類型之一),因此60年代新浪潮運動後,Asimov就覺得自己有點過時了。這大槪跟整個系列敷演50年之久脫不了關係,前傳線乎是印第安那瓊斯的科幻版。
就「幻」而言,不如現在的奇幻小說的天馬行空(《基地與地球》未脫離《第二基地》的「幻」的部分)。因此行銷動作頗大的《基地系列》賣不贏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奇幻書系是注定了。
《基地》事實上20年前在台灣就翻譯出版過了,對前輩啟迪心智的先知感到無上的敬佩,這畢竟是一系列好看而又有意義的科幻小說,尤其是《基地》是一本很精彩而推薦的短篇小說。
我特別找了一下今版的中文版權,.....大概是過了版權的宣告時限了,找不到!
我想說的是....哈哈哈,心照不宣。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小說純然的魅力──哈金《落地》
「落地」...真可怕!
前此並未看過哈金的小說,偶然地翻開《落地》的序言,就被吸引住了。
被吸引的不是內容,而是序言所主張的「小說藝術的可譯性」。
《落地》是哈金用英文寫作的短篇小說集,手上這本是作者自己中譯的,作者為了自己的立場當然得這麼主張,但序言寫得真好,語句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內蘊勃發的興味,很吸引我。
故事都很簡單,題材也不特殊。故事背景是美國東北部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語句沒有華麗的雕琢,娓娓道來,會很仔細地一字一字讀下去。我覺得作者的技巧很高,大巧若拙一點不露用力的痕跡。
有讀者指《落地》這個題目是指最後一篇主角跳樓落地,這點我倒是有不同意見。作者其實是用古老的中文的辭彙「落地生根」一詞,指渉與統攝小說的內容。但「落地」顯然不完全生根,就是書名所顯露的主題了。
小說的故事性很重要,但平實的故事寫得好看,《落地》有著小說純然的魅力。
前此並未看過哈金的小說,偶然地翻開《落地》的序言,就被吸引住了。
被吸引的不是內容,而是序言所主張的「小說藝術的可譯性」。
《落地》是哈金用英文寫作的短篇小說集,手上這本是作者自己中譯的,作者為了自己的立場當然得這麼主張,但序言寫得真好,語句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內蘊勃發的興味,很吸引我。
故事都很簡單,題材也不特殊。故事背景是美國東北部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語句沒有華麗的雕琢,娓娓道來,會很仔細地一字一字讀下去。我覺得作者的技巧很高,大巧若拙一點不露用力的痕跡。
有讀者指《落地》這個題目是指最後一篇主角跳樓落地,這點我倒是有不同意見。作者其實是用古老的中文的辭彙「落地生根」一詞,指渉與統攝小說的內容。但「落地」顯然不完全生根,就是書名所顯露的主題了。
小說的故事性很重要,但平實的故事寫得好看,《落地》有著小說純然的魅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