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小說的閱讀流暢度──《鹽田兒女》讀後

看了也想咬死「慶生」!







寫這種負面評論吃力不討好,但還是想誠實地寫些讀後感。



這本書很有印象,從得獎、朋友的引介、改編成戲劇我都有印象。1994年出版至今41刷,想必在五六年級裡頭是部充滿著回憶的小說,若說自己有什麼文藝青年的遺跡,《鹽田兒女》是很多人可以想得起來且印象深刻的佐證。



先提一個比較小的問題。──可讀性。



卷頭的小說獎決審委員評語中的一則,最後附帶一提的:「台語方言的運用相當清爽傳神。」──朱炎。



回頭看到這一句,其實有點啞然失笑。沒記錯的話,朱炎好像是以前的台大文學院院長,當時年紀應該很大了。我恰好讀過他的作品,可以理解為大概是一輩子不懂台語方言的大陸籍學者。這是啞然失笑其一。



從小說的可轉譯性而不失其藝術價值來檢驗,《鹽田兒女》就不是那麼優了。



第二評:「......。雖然是小格局的作品,卻很精緻完整。」──李喬。



「小格局」確是的論。



原因不僅是內容,其一是方言口語的運用過多,阻礙了閱讀的流暢度。個人的觀點以為,方言的運用,要在畫龍點睛之處,而不是連篇累牘地運用,導致閱讀的障礙。書中南部海口腔的口吻,對慣用台語台中腔的我而言,不太能精確掌握。



從鄉土文學的光譜看下來,本書明顯地是這一光譜的餘緒。鄉土文學的作品很多是藉由貧苦的生活對政治社會的控訴,放射出的格局比較大。之後,在政府的操控下,把鄉土文學的寫作導入軟性的、不具政治社會批判的內容。



所以說本書是鄉土文學變調的餘緒,是另一種包裝的言情小說,主題是愛的期待與回饋,甚至中下階層的女主人翁仍隱然有作者拋不開的文藝腔,就難怪少男少女為了沾點文藝氣息,而狂熱閱讀了。






其二這本小說的技巧不是太好,尤其是後半段,感覺很急著交待結局,就變得是個好看的故事,而降低了小說的藝術水平。




這個好看的故事,原因不外乎愛情的因素以及同理心(主角的第二代,很多是我自己的經驗),但小說的格局卻被寫小了。這個題材並非不能把格局寫大。舉例來說,電影「斷背山」的人物故事都很簡單,但傳達出來的情感及藝術層次,誰會不承認是恢宏而上乘的呢!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布瓜?為什麼?──《布瓜的世界》讀後

布瓜?為什麼?





炫麗的色彩並沒有帶來沈靜的心情,讀來令人非常焦燥,有種快捉狂的感覺,把那種不解社會實況的心理底縕赤裸裸的畫出來。



基本上這種閱讀的吸引力,是一種慢性中毒的憂傷,顯然的也是兒童不宜。



沒記錯的話,作者在創作此書之前不久,證實罹患了癌症,應該是將很多的心音化為圖畫文字吧!



寫到這裡其實想痛哭一場!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暢銷書的局限──乞丐囝仔讀後

仔仔差一點成了流浪乞丐....





這是一本有意思、思考素樸的書,卻也是很難評論的書。深怕一不小心被教忠教孝的理盲讀者的口水淹死。


很流暢地把書讀完了。一個特殊的題材在編輯的手上只要稍加潤飾,加上一點宣傳,當然是一本暢銷書。不過,讀完卻有點空虛....那該有什麼樣的感受,到底什麼沒有被滿足了呢?



深度!



不過話說回來,飯都吃不飽了,還要有什麼深度可言......飯先吃飽,是鐵錚錚的道理啊。但誰不知道呢!



質言之,書中內容脫離你我的經驗太遠,就跟閱讀印度種姓制度下的掏糞人一樣,編輯很敏銳地以獵奇的角度在編這本書,但若干時間後會發現許多書流落在二手書店。



管子:「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先秦史的背景來看,也就是說:物質先於文化,吃飽了才能從事制禮作樂的文化事業。



因此,作者的背景局限了本書的格局,這是一種深沈的悲哀。其實作者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諸如挖掘人性、乞丐密語....這些不是暢銷書的元素,很可惜被編輯捨棄了



雖說格局不是那麼恢宏,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