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廂裡擠得滿滿的,盡是疲憊的臉孔與冷漠,靜靜地隨著電車緩緩滑進各自回家的黑夜,....這種中年人生的不如意與工作的不順利的心情無處發洩,於是用空氣人形(充氣娃娃)變態地模擬有個人可以傾聽,傾聽不實的工作情境。更進一步地躲進自我退縮的世界裡,與空氣人形交媾,假裝仍是和以前的女友親密做愛。
而最不願意恢復神智的是清洗空氣人形裡人工陰道那一刻。....日子在大都會的底層沒有多少樂趣地持續著。
空氣人形的微笑很粗糙,卻不會洩露沒有人想知道秘密。但.....有一天,這空氣人形憑空地有了心,活生生地動了起來...........,照見了人的缺陷與困境。
空氣人形有了心,便如同人一般選擇到影碟出租店打工,這是導演巧妙的比喻。空氣人形開始有心的生活,一張白紙般地學習體會(模仿)人的一切,彷彿
是批判人千篇一律地活在認同的價值裡而顯得千篇一律地無趣,這成了片中所思考的人的困境。但消費電影如同消費空氣人形,本質上都是相似的,都是一種時間上快速地填補心靈的空虛。
以前並不認識是枝裕和與裴斗娜,影片在進入用虛擬的情境批判「無愛」與人格退縮,就被兩人的驚豔表現所吸引。再進一步演繹生命的生與死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物規律,人為什麼不能接受呢?
空氣人形很清楚自己的洩慾的工具,雖然懵懂地萌生愛情意識,但很清楚愛與慾的區別,因此部分地隱瞞了其身分。這種懵懂令她感覺到心靈的空虛,導演批判這種空虛的填補方式,透過獨居老人的開示,空氣人形有個具體正面的答案:愛能撫慰心靈的空虛。於是她撫慰了老人的心情,開始渴望擁有愛情,而主人卻對活生生的空氣人形退怯了,這種退怯一如導演預設批判的草食男。
導演透過日本的宅文化,憂傷地演繹生命的意義做為一個轉折,但怎麼會有確切的答案呢?影片的基調從頭到此都是悲觀的。
就在男主角發現女主角是空氣人形後,並真誠地為她灌入滿的空氣,「再一下下」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但影碟出租店老闆所代表的人性卑劣面卻打擊了了這個答案,這個答案恰好回應了空氣人形主人對人生的放逐態度也許是必然的,.....。
而愛情的歡愉得面對「有了心,會很痛」的矛盾情境,這就是人生啊!
《空氣人形》令我聯想到安哲的《霧中風景》,對人生的無力是相同的。影片的後段就不再評論了,這是觀影者的樂趣。總之,最後的辯證使電影形式上成了一個完整的討論──終歸又回到了真實的起點,塵歸塵,土歸土,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反應了一些現象。與安哲的相似並非無稽,事實上是枝裕和在片中向安哲致敬,這是對自己作品的肯定,正如片中所說的,安哲的片是廉價租不到的,請用心去收藏。
我也覺得如此,《空氣人形》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