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知名度而言,每個人都讀過國文課本所節錄的六記之二的「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記憶中就沒有太大的感動,多年過後,不知什麼鬼使神差,就把知名的出版社Lubantan所出的覆刻版拿起來翻一翻,反正薄薄一冊,不到150頁。
Lubantan的書通常有兩個缺憾,錯字多,沒有說明旨趣的序言。由於《浮生六記》很薄,八篇三十頁,篇幅達是書五分之一被保留下來,這是難得的奇蹟。
我按部就班地從一頁讀起,長達三十頁的序、考、評介、題詞、跋著實令人不耐,很難把這些文章融會成一種見解。於是囫圇讀過就進入作者沈復的本文,讀完後,結果是令我失望的,….名不副實啊。
於是開始揣摩三十頁的序、考、評介….。之後,啞然失笑地領悟了。
第一, 先談一下閱讀的本質。我讀《浮生六記》不在於內容吸引我,而是被它的名氣影響了。林語堂把《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並評介、賞析,質言之,我被林語堂的《浮生六記》吸引了,但實則沈復的《浮生六記》卻不那麼符合我的趣味。簡單的譬喻,讀一本書,到底要不要先看序言呢?尤其是現在書店裡的暢銷書有著一堆的推薦序。
第二, 時代因素。《浮生六記》在光緒初年印行時確實流行過,直到民國初年那段時期。原因是突出的主角──芸娘,突顯出個性化與女性主義的意識,符合當時自強運動維新人士相對於封建、故步自封的進步思維。也難以排除是保守年代裡對女性的偷窺意識趣味呢?
因此,這個時代,沒有感受這本書趣味的外在條件。
以上的評析,是不包括《浮生六記》的後二記的。我是直接把它看做偽書的。摘錄記六養生記道的一段:「吾人須於不快樂之中,尋一快樂的方法。先須認清快樂與不快樂之造成……..」天啊,渾似民初梁啟超的語氣。從三十頁的序、評介、跋….中,原發現者說:「六記己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之後於一八七七年左右刊行。因此我覺得林語堂說《浮生六記》在1810-1830流行於姑蘇,是一個很薄弱的推論,我覺得當時沒有流行的條件。所以後來發現全本《浮生六記》就變得很可疑。
另外,早有人證實後二記作假,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1/22.htm足本《浮生六记》作伪真相
為了賣書做偽書還蠻有趣的,有與趣的可以看一看。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李鴻章傳讀後
作者在前言中言明此書「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後記也說此書「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可以想像這是一本註解很多的枯燥專書。不過由於李鴻章的一生是傳奇,生涯的事業高潮迭起,而死的也很悲愴,使得傳主本身籠罩著濃厚的浪漫主義的氣息,瀰漫著全書,這股氣推著讀者不斷地看下去。
全書有八章,要提防可能閱讀枯燥的是第四章,講的是自強運動的事業。
最後一章最精彩好看,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主因是拳亂期間,李鴻章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微妙的關係往來,以及辛丑和約的談判。後者因為民族的悲劇與李鴻章的逝世融合一起,很容易感染讀者。
「據說,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一段就被傳主給打到了。
如果不是那麼清楚清末歷史的,看完相信會產生另一番對清末歷史的見解。
讀歷史是不能忽略時間性,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本書也出版了近三十年了。….
延伸閱讀:近代中國史綱 郭廷以
晚清兵志 羅爾綱
李鴻章傳 梁啟超
全書有八章,要提防可能閱讀枯燥的是第四章,講的是自強運動的事業。
最後一章最精彩好看,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主因是拳亂期間,李鴻章與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微妙的關係往來,以及辛丑和約的談判。後者因為民族的悲劇與李鴻章的逝世融合一起,很容易感染讀者。
「據說,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一段就被傳主給打到了。
如果不是那麼清楚清末歷史的,看完相信會產生另一番對清末歷史的見解。
讀歷史是不能忽略時間性,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本書也出版了近三十年了。….
延伸閱讀:近代中國史綱 郭廷以
晚清兵志 羅爾綱
李鴻章傳 梁啟超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極高明的應酬文章──另類墓誌銘
應酬是門世事練達的高深學問,最近看到一則極高明的應酬文章,試著將社會上層結構上演的一齣微妙應酬做些記錄。
先看這篇文章:
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
2008.07.14 04:07 am
市值曾經高達6,000億美元的微軟公司,全球使用其視窗軟體的PC超過10億台,其總裁Bill Gates在7月初選擇退休,辭去微軟業務執行工作,開始其慈善公益的志業。針對沒有蓋茲的微軟,其〝The Road Ahead〞(1995年蓋茲的著作),全球媒體都高度注意。
比爾蓋茲為何拿不到英國的移民簽證?其實是英國本年度研擬計點制(Point-based system)的技術移民簽證辦法時所引起的爭議。由於新制較為嚴格,許多國際金融機構紛紛表示關切,尤其日本公司惟恐其員工的調動因新制對英語能力的要求而受影響。甚至有銀行提出質疑,一旦引用新制連比爾蓋茲都無法取得移民簽證,因為蓋茲沒有大學文憑。倫敦金融區的市長David Lewis也重話表示:「倫敦如不是國際都市,就會一無所有(London is an international city or it is nothing)。」在各方壓力下,移民部長承諾將再溝通,務期使新制在實務上可行(Will work in practice)。
比爾蓋茲如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其唯一原因竟是「學歷」。可以想見在一堆煞有介事,表面冠冕堂皇的現實下,隱藏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思維。問題往往出在設計制度研訂規定的人,或因嚴苛、或因縝密,將規範設計的似乎滴水不漏,卻在執行面上發現顯而易見的缺憾(例如:比爾蓋茲)。談到蓋茲,依據經濟學人報導,33年前當微軟公司初創之時,蓋茲曾訂有一條鐵律:任何人不得為程式設計比他差的主管工作(No employee should work for a boss who wrote worse computer code than they did)。簡言之,就是每一位主管都必須是程式設計高手。該規定實施五年後,蓋茲因須引進行銷人才Steve Ballmer,不得不廢棄此一自詡高明的規定。蓋茲當年必然沒有以學歷為進用的限制,卻引進另一種資格限制,後來才發現並不適用於別種專長。可見規定很難盡善盡美,學歷或資格條件等世俗定見之限制在講求實力主義的社會,有時反而是自尋煩惱。
去年年底台灣曾發生大學生休學從事直銷而引發一場論戰。記得當時有許多網路討論,引用大前研一的學歷無用論為彼此批駁的依據。本人識淺,雖知大前在其著作例如M型社會中曾有實力重於學歷的觀點,但不知大前有學歷無用的專著。談到專著,中年人士應都記得40餘年前,日本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有感於年資制度及學歷主義橫行於日本,為鼓勵年輕人發揮自我或才華,曾有「學歷無用論」的名著。
名家立說,自然風行草偃,比爾蓋茲是否受盛田影響而自哈佛輟學,不得而知(從時間推算也有可能),但日台兩地不少年輕人拒絕進入大學,卻或多或少與此有關。
學歷是否無用?盛田言論有無被過度解讀?有關資料與文獻甚多,其實不必再予申論。茶餘飯後笑談所謂:「二十來歲比學歷,三、四十歲比資歷,年過五十比病歷」,無非意謂在職場初期,不論雇主或主管一時無法判別人才的高下,學歷成為不得不考量的標準;但假以時日,識見、實力、資歷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能創造業績,能解決問題的才是真英雄,學歷的重要性遠不如前,這才是盛田昭夫「學歷無用論」的真諦。
當然亮麗的學歷背後,潛藏有個人的勤奮、思考及判斷能力,此等特質對往後職場的表現自有助益;換言之,有用的不是學歷,而是上述基本面的特質。只要擁有此等特質,學歷並不如此重要;但如取得傲人學歷後卻喪失此等特質,學歷自然淪於無用。
寶來白總裁執著工作、勇於創新、培養人才不遺餘力,本人於證交所任內與其共同推動ETF時,深有體認。對他而言,其實學歷乃至榮譽博士,都因為其人格特質而無用,有用的乃是「學力」。
如果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將絲豪無損其英名,受傷的反而是英國;欲以學歷高低或榮譽學位的授予,論斷成功的企業家,其理亦然。 【2008/07/14 經濟日報】
補充一下事件的背景:
2008年7月4日各大報頭條刊載了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自殺,遺體在澎湖尋獲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極大的震撼。尋索其自殺的原因,據媒體報導,原因有二:
一、 涉嫌將寶來投信的股票高價賣給寶來證券,違反背信罪的官司在調查中。
二、 捲入政治風波。值立法院審查考試院長張俊彥的任命案,在台發行的港資媒體"壹周刊"指稱張在擔任交大校長期間與證券集團不當往來,接受其供養,其中一項例證是白文正獲頒交大的榮譽博士。
這其實是經濟日報的專欄文章,夾敘夾議,用時事當引子,將一個學歷與學力的孰重的辨證,做了一個極切實中肯的結論。末尾看得出作者章法謹嚴,文章功力深厚。引了比爾蓋茲為例,再引一個台灣的例子,就巧妙而合理地把墓誌銘彌縫在其中,顯揚了欲應酬的對應者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這是重要的媒體專欄,在意者在意的不就是扭轉輿論以慰死者之靈。
深文周納,太厲害了。
陳冲的專欄文章都很棒,請參考另一篇
桔槔與抱甕
2008.06.30 03:38 am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每期皆有書評,6月中旬一期介紹的一本新書名為The man who loved China,談的是知名胚胎生物學家轉為漢學家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
眾所周知,傳奇一生的李約瑟專精中國古代科學發明,著有〝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全系列包括助手所著多達七卷17本,涵蓋數學、天文、物理、機械、土木、航海、印刷、煉丹、軍事、紡織等中國古代科學成就。著作本身固係鉅作,更有趣的是,李約瑟提出有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既然中國在14世紀即已具備英國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條件,為何中國科學工藝突然停滯不前達數世紀,轉而落後於西方國家?歷來試圖解答此問題的學者專家,不計其數,但眾說紛紜,也無公認的定論。有責怪官僚主義者,有怪罪「重農抑商」者,有譴責科舉制度者,個人則一度偏愛人口眾多以致勞動替代需求偏低的說法,簡言之,就是「人口多到不需要節約人力的裝置」。
日前為先父治喪,找出其十年前之遺作「八十自述」詩,自述其知足無求的人生觀,其中最後二句「漢陰抱甕甘勞苦,偶有機心亦可羞」,饒富意味,尤其出自一位機械工程師筆下,尤具意義。「漢陰抱甕」的典故出自《莊子天地篇》:孔子門人子貢遊至漢陰地區,見一老翁抱水甕至井中汲水灌畦,即責怪老翁何以如此吃力不討好,因為當時已有一種機械「桔槔」,效率頗高,「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老翁答的輕鬆又嚴正:本人並非不知有此桔槔,但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子貢聽後「瞞然慚,俯而不對」,並對弟子表示「功利機巧忘夫人之心」。「抱甕」基本上代表一種刻苦自勵的精神,否定「桔槔」巧思所代表可能的「機心」;子貢經不起老翁道德觀的訓詞,連對使用機械都會不好意思,可見在儒家主導的社會中,工藝發展須承擔多少壓力。
2004年9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在北京一場文化論壇中發表意見引發爭議。主要原因是楊振寧指出中國科學在近三世紀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是「易經」,尤其是易經中欠缺推演式的思維,以及對天人合一觀念的主張。對此論調,擁護易經的群眾當然不滿;個人當時亦認為不宜因易經中所含有的不確定性而遽認易經阻斷中國科學的進步。不過華人血液中科學DNA的存在,應該不容置疑。否則不能解釋何以中國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出現早於西方多達600年;也無從解釋同樣的鹽井鑽探技術早於西方達1,300年;更不用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觀天測算節氣的技術以及曾讓西方驚艷的紡織陶瓷精品。但是此種科學DNA又為何沉睡許久?
楊振寧教授在2004年的講評中其實還提到另外三項原因:第一是重入世而不出世(重視個案但輕忽理論架構);其二是科舉制度(才智之士考試導向);最後則是歧視技術工藝(認為是奇技淫巧)。如果把這三項原因綜合而一,無非是獨尊儒家而羞於技術的取巧。印證於「漢陰抱甕」的故事,可以發現此一思想於孔子時代即已存在,所以門人子貢才會滿臉羞愧,孔子早年為吏時,也從事會計工作(見《孟子萬章篇》),可見對數學並不陌生,但其只「作春秋」,並未發展出「算學」或「會計學」的理論。大智如孔子,其心中對各種學問的優先性,可以窺想。
解答「李約瑟難題」,辯論科學在中國為何一度停滯,其實似乎不具太大的意義。不僅因為求證不易,而且縱然僥倖得到結論,對現代華人也無益處,不如著眼未來,放眼前瞻。
例如近來在租稅改革問題上,不少人認為以往獎勵投資的租稅抵減不公,遺產稅的減免影響世代財富移轉的公平等,似乎忽視投資對科技提昇的貢獻,創造難以計數的就業機會以及刺激新產業的持續問世,看來某些責難是否又是一種「抱甕」道德觀的過度強化呢?
現代人還是可以「抱甕」,但是應限於道德修養面;至於有關科技研發方面,恐怕仍然需要「桔槔」一番!
【2008/06/30 經濟日報】
先看這篇文章:
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
2008.07.14 04:07 am
市值曾經高達6,000億美元的微軟公司,全球使用其視窗軟體的PC超過10億台,其總裁Bill Gates在7月初選擇退休,辭去微軟業務執行工作,開始其慈善公益的志業。針對沒有蓋茲的微軟,其〝The Road Ahead〞(1995年蓋茲的著作),全球媒體都高度注意。
比爾蓋茲為何拿不到英國的移民簽證?其實是英國本年度研擬計點制(Point-based system)的技術移民簽證辦法時所引起的爭議。由於新制較為嚴格,許多國際金融機構紛紛表示關切,尤其日本公司惟恐其員工的調動因新制對英語能力的要求而受影響。甚至有銀行提出質疑,一旦引用新制連比爾蓋茲都無法取得移民簽證,因為蓋茲沒有大學文憑。倫敦金融區的市長David Lewis也重話表示:「倫敦如不是國際都市,就會一無所有(London is an international city or it is nothing)。」在各方壓力下,移民部長承諾將再溝通,務期使新制在實務上可行(Will work in practice)。
比爾蓋茲如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其唯一原因竟是「學歷」。可以想見在一堆煞有介事,表面冠冕堂皇的現實下,隱藏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思維。問題往往出在設計制度研訂規定的人,或因嚴苛、或因縝密,將規範設計的似乎滴水不漏,卻在執行面上發現顯而易見的缺憾(例如:比爾蓋茲)。談到蓋茲,依據經濟學人報導,33年前當微軟公司初創之時,蓋茲曾訂有一條鐵律:任何人不得為程式設計比他差的主管工作(No employee should work for a boss who wrote worse computer code than they did)。簡言之,就是每一位主管都必須是程式設計高手。該規定實施五年後,蓋茲因須引進行銷人才Steve Ballmer,不得不廢棄此一自詡高明的規定。蓋茲當年必然沒有以學歷為進用的限制,卻引進另一種資格限制,後來才發現並不適用於別種專長。可見規定很難盡善盡美,學歷或資格條件等世俗定見之限制在講求實力主義的社會,有時反而是自尋煩惱。
去年年底台灣曾發生大學生休學從事直銷而引發一場論戰。記得當時有許多網路討論,引用大前研一的學歷無用論為彼此批駁的依據。本人識淺,雖知大前在其著作例如M型社會中曾有實力重於學歷的觀點,但不知大前有學歷無用的專著。談到專著,中年人士應都記得40餘年前,日本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有感於年資制度及學歷主義橫行於日本,為鼓勵年輕人發揮自我或才華,曾有「學歷無用論」的名著。
名家立說,自然風行草偃,比爾蓋茲是否受盛田影響而自哈佛輟學,不得而知(從時間推算也有可能),但日台兩地不少年輕人拒絕進入大學,卻或多或少與此有關。
學歷是否無用?盛田言論有無被過度解讀?有關資料與文獻甚多,其實不必再予申論。茶餘飯後笑談所謂:「二十來歲比學歷,三、四十歲比資歷,年過五十比病歷」,無非意謂在職場初期,不論雇主或主管一時無法判別人才的高下,學歷成為不得不考量的標準;但假以時日,識見、實力、資歷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能創造業績,能解決問題的才是真英雄,學歷的重要性遠不如前,這才是盛田昭夫「學歷無用論」的真諦。
當然亮麗的學歷背後,潛藏有個人的勤奮、思考及判斷能力,此等特質對往後職場的表現自有助益;換言之,有用的不是學歷,而是上述基本面的特質。只要擁有此等特質,學歷並不如此重要;但如取得傲人學歷後卻喪失此等特質,學歷自然淪於無用。
寶來白總裁執著工作、勇於創新、培養人才不遺餘力,本人於證交所任內與其共同推動ETF時,深有體認。對他而言,其實學歷乃至榮譽博士,都因為其人格特質而無用,有用的乃是「學力」。
如果比爾蓋茲拿不到英國移民簽證,將絲豪無損其英名,受傷的反而是英國;欲以學歷高低或榮譽學位的授予,論斷成功的企業家,其理亦然。 【2008/07/14 經濟日報】
補充一下事件的背景:
2008年7月4日各大報頭條刊載了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自殺,遺體在澎湖尋獲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極大的震撼。尋索其自殺的原因,據媒體報導,原因有二:
一、 涉嫌將寶來投信的股票高價賣給寶來證券,違反背信罪的官司在調查中。
二、 捲入政治風波。值立法院審查考試院長張俊彥的任命案,在台發行的港資媒體"壹周刊"指稱張在擔任交大校長期間與證券集團不當往來,接受其供養,其中一項例證是白文正獲頒交大的榮譽博士。
這其實是經濟日報的專欄文章,夾敘夾議,用時事當引子,將一個學歷與學力的孰重的辨證,做了一個極切實中肯的結論。末尾看得出作者章法謹嚴,文章功力深厚。引了比爾蓋茲為例,再引一個台灣的例子,就巧妙而合理地把墓誌銘彌縫在其中,顯揚了欲應酬的對應者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這是重要的媒體專欄,在意者在意的不就是扭轉輿論以慰死者之靈。
深文周納,太厲害了。
陳冲的專欄文章都很棒,請參考另一篇
桔槔與抱甕
2008.06.30 03:38 am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每期皆有書評,6月中旬一期介紹的一本新書名為The man who loved China,談的是知名胚胎生物學家轉為漢學家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
眾所周知,傳奇一生的李約瑟專精中國古代科學發明,著有〝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全系列包括助手所著多達七卷17本,涵蓋數學、天文、物理、機械、土木、航海、印刷、煉丹、軍事、紡織等中國古代科學成就。著作本身固係鉅作,更有趣的是,李約瑟提出有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既然中國在14世紀即已具備英國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條件,為何中國科學工藝突然停滯不前達數世紀,轉而落後於西方國家?歷來試圖解答此問題的學者專家,不計其數,但眾說紛紜,也無公認的定論。有責怪官僚主義者,有怪罪「重農抑商」者,有譴責科舉制度者,個人則一度偏愛人口眾多以致勞動替代需求偏低的說法,簡言之,就是「人口多到不需要節約人力的裝置」。
日前為先父治喪,找出其十年前之遺作「八十自述」詩,自述其知足無求的人生觀,其中最後二句「漢陰抱甕甘勞苦,偶有機心亦可羞」,饒富意味,尤其出自一位機械工程師筆下,尤具意義。「漢陰抱甕」的典故出自《莊子天地篇》:孔子門人子貢遊至漢陰地區,見一老翁抱水甕至井中汲水灌畦,即責怪老翁何以如此吃力不討好,因為當時已有一種機械「桔槔」,效率頗高,「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老翁答的輕鬆又嚴正:本人並非不知有此桔槔,但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非不知,羞而不為」。子貢聽後「瞞然慚,俯而不對」,並對弟子表示「功利機巧忘夫人之心」。「抱甕」基本上代表一種刻苦自勵的精神,否定「桔槔」巧思所代表可能的「機心」;子貢經不起老翁道德觀的訓詞,連對使用機械都會不好意思,可見在儒家主導的社會中,工藝發展須承擔多少壓力。
2004年9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在北京一場文化論壇中發表意見引發爭議。主要原因是楊振寧指出中國科學在近三世紀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是「易經」,尤其是易經中欠缺推演式的思維,以及對天人合一觀念的主張。對此論調,擁護易經的群眾當然不滿;個人當時亦認為不宜因易經中所含有的不確定性而遽認易經阻斷中國科學的進步。不過華人血液中科學DNA的存在,應該不容置疑。否則不能解釋何以中國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出現早於西方多達600年;也無從解釋同樣的鹽井鑽探技術早於西方達1,300年;更不用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觀天測算節氣的技術以及曾讓西方驚艷的紡織陶瓷精品。但是此種科學DNA又為何沉睡許久?
楊振寧教授在2004年的講評中其實還提到另外三項原因:第一是重入世而不出世(重視個案但輕忽理論架構);其二是科舉制度(才智之士考試導向);最後則是歧視技術工藝(認為是奇技淫巧)。如果把這三項原因綜合而一,無非是獨尊儒家而羞於技術的取巧。印證於「漢陰抱甕」的故事,可以發現此一思想於孔子時代即已存在,所以門人子貢才會滿臉羞愧,孔子早年為吏時,也從事會計工作(見《孟子萬章篇》),可見對數學並不陌生,但其只「作春秋」,並未發展出「算學」或「會計學」的理論。大智如孔子,其心中對各種學問的優先性,可以窺想。
解答「李約瑟難題」,辯論科學在中國為何一度停滯,其實似乎不具太大的意義。不僅因為求證不易,而且縱然僥倖得到結論,對現代華人也無益處,不如著眼未來,放眼前瞻。
例如近來在租稅改革問題上,不少人認為以往獎勵投資的租稅抵減不公,遺產稅的減免影響世代財富移轉的公平等,似乎忽視投資對科技提昇的貢獻,創造難以計數的就業機會以及刺激新產業的持續問世,看來某些責難是否又是一種「抱甕」道德觀的過度強化呢?
現代人還是可以「抱甕」,但是應限於道德修養面;至於有關科技研發方面,恐怕仍然需要「桔槔」一番!
【2008/06/30 經濟日報】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大唐西域記讀後
取經怎麼不帶隻西高地,比較有聊.......
這是一本翻成白話的「大唐西域記」,不用閱讀古文,可以很輕鬆地當做床上讀物把它K完。
同時,我花了一點的時間把法顯的《佛國記》也看了一遍,雖然相隔二百年,寫作的大綱上是相類似的。許多佛教故事、印度的軼事兩書都有記載。法顯的記載很簡略,而玄奘多記了一些,且顯然放入編輯的概念。
法顯在書未提到著作主旨;「…..道人既至留共冬齋。因講集之餘重問遊歷。其人恭順言輒依實。由是先所略者勸令詳載。顯復具敘始末。自云。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於必死之地。以達萬一之冀。於是感歎。斯人以為古今罕有。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將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意思大概是說,周遭的人都想聽這一段遊歷異國的經歷,講得很煩,不如用寫得,寫詳細一點,讓大家看個過癮。而且很自豪是印度求經留學的第一人。
相對的「大唐西域記」就比較不是那麼單純。看序吧。我指的不是敬播與張說的序(兩篇很優美的駢文),而是內文的前言。
玄奘用佛教的世界觀做了世界的概說:「(前面提到世界有四地)….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指大唐)。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指印度)」
這裡面隱含著玄奘的政治態度是順服的,而在宗教上他是有堅持與信念的,但兩者是可並行不衝突的。
話說貞觀元年,玄奘是沒有拿到護照就偷跑出玉門關的,回長安後,唐朝大力贊助譯經事業,不得不跟官府交際一下,說說在外所見的大唐盛德,所以「玄奘西域記」格局顯小,叫「大唐西域記」老闆才會開心。
於是序的第二段:「….玄奘輒隨遊至,舉其風土,雖未考方辯俗,信已越五踰三。含生之疇,咸被凱澤;能言之類,莫不稱功。越自天府,暨諸天竺,幽荒異俗,絕域殊邦,咸承正朔,俱霑聲教。贊武功之績,諷成口實;美文德之盛,鬱為稱首。詳觀載籍,所未嘗聞;緬惟圖牒,誠無與二。不有所敘,何記化洽?今據聞見,於是載述。」
不能說他畫唬爛,但大師文章就是做的好。
所以書是有心編輯的。其內容是1.簡略的各地風土民情及道里計,2.教化之用的佛教故事(大篇幅),3.略記各地宗教概況與佛教部派的情況。4.大唐的盛德,篇幅稀少,但畫龍點睛,老闆開心最重要。
商周這一版地圖做得還不錯,也配了很多圖片,書是變有趣了,但幾乎一半的圖片配得不知所云。
總之若是想看原典,又不想看古文商周這一本是還不錯選擇。
這是一本翻成白話的「大唐西域記」,不用閱讀古文,可以很輕鬆地當做床上讀物把它K完。
同時,我花了一點的時間把法顯的《佛國記》也看了一遍,雖然相隔二百年,寫作的大綱上是相類似的。許多佛教故事、印度的軼事兩書都有記載。法顯的記載很簡略,而玄奘多記了一些,且顯然放入編輯的概念。
法顯在書未提到著作主旨;「…..道人既至留共冬齋。因講集之餘重問遊歷。其人恭順言輒依實。由是先所略者勸令詳載。顯復具敘始末。自云。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於必死之地。以達萬一之冀。於是感歎。斯人以為古今罕有。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將無功業而不成。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
意思大概是說,周遭的人都想聽這一段遊歷異國的經歷,講得很煩,不如用寫得,寫詳細一點,讓大家看個過癮。而且很自豪是印度求經留學的第一人。
相對的「大唐西域記」就比較不是那麼單純。看序吧。我指的不是敬播與張說的序(兩篇很優美的駢文),而是內文的前言。
玄奘用佛教的世界觀做了世界的概說:「(前面提到世界有四地)….人主之地,南面為尊。方俗殊風,斯其大概。至於君臣上下之禮,憲章文軌之儀,人主之地,無以加也(指大唐)。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指印度)」
這裡面隱含著玄奘的政治態度是順服的,而在宗教上他是有堅持與信念的,但兩者是可並行不衝突的。
話說貞觀元年,玄奘是沒有拿到護照就偷跑出玉門關的,回長安後,唐朝大力贊助譯經事業,不得不跟官府交際一下,說說在外所見的大唐盛德,所以「玄奘西域記」格局顯小,叫「大唐西域記」老闆才會開心。
於是序的第二段:「….玄奘輒隨遊至,舉其風土,雖未考方辯俗,信已越五踰三。含生之疇,咸被凱澤;能言之類,莫不稱功。越自天府,暨諸天竺,幽荒異俗,絕域殊邦,咸承正朔,俱霑聲教。贊武功之績,諷成口實;美文德之盛,鬱為稱首。詳觀載籍,所未嘗聞;緬惟圖牒,誠無與二。不有所敘,何記化洽?今據聞見,於是載述。」
不能說他畫唬爛,但大師文章就是做的好。
所以書是有心編輯的。其內容是1.簡略的各地風土民情及道里計,2.教化之用的佛教故事(大篇幅),3.略記各地宗教概況與佛教部派的情況。4.大唐的盛德,篇幅稀少,但畫龍點睛,老闆開心最重要。
商周這一版地圖做得還不錯,也配了很多圖片,書是變有趣了,但幾乎一半的圖片配得不知所云。
總之若是想看原典,又不想看古文商周這一本是還不錯選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