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登山史起源:1492年艾吉耶山首登與徐霞客




艾吉耶山(Mont Aiguille,大槪就是針山的意思)位於法國東南部韋科爾地區,山頂平坦,四周岩壁陡立,海拔2085米,相對高度為465米。其石灰岩的峭壁約有30條傳攀路線。1492年的首攀,被標誌為登山運動的起源,當時艾吉耶山自中世紀以來便被認為是座險峻無法克服的山。


1492年也就是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航行至美洲的同一年,法王查理八世命令其內侍安托萬.德.維爾(Antoine de Ville)率領其登山隊成功登頂艾吉耶山。這個登山隊的成員其功能性在今日看來很特別,其中有石匠、木匠、神父,這些技術也等同於當時攻城堡的技術。這個登山隊使用了繩索攻城梯及其他人工器械登頂艾吉耶山,並在山頂待了八天,樹立了一座十字架及堆石小屋。由於使用了攀登技術,因此被視為登山運動的起源。

此後登山運動在經過十六世紀的熱潮後,就沈寂了,艾吉耶山的二度登頂是在約350年後的1834年,也就是十九世界紀的登山運動黃金年代。據當時的報導,在相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第三支登頂隊伍在山頂唱跳著馬賽進行由慶祝登頂。

那麼中國的紀錄呢?大概就推「徐霞客遊記」了。其遊歷中國山岳始於萬歷四十二年西元1613年,至崇禎十三年西元1630年共十八年。

從上述的艾吉耶山首登被視為登山運動的起源,其定義是基於攀登技術的運用。徐霞客在遊記中不確定有攀登技術及特定的登頂(地理環境也不一樣),然探險的意義是相同的。在遊記前清朝康熙年間楊名時所寫的序中提到:

霞客之遊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探於蛇龍窟宅,亙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

同一篇序中又分析了徐霞客的個人特質:

觀其意趣所寄,往往出入於釋老仙佛,亦性質之近使然,而其為人之奇倔豪宕,於斯概見。

登山的同路人是否也一樣呢?^^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童年往事之一:生物股長



日本NHK的晨間劇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八點播十五分鐘,一齣戲前後播放長達26周,也就是152集,片頭曲要聽上152遍,曲子的旋律就洗在腦子裡了。晨間劇的主題是以日本女姓為主角在逆境中奮鬥的故事,並且刻畫人性中溫暖良善的一面,其中許多故事乃真人真事的回憶錄改編,因此在故事細說從頭時也往往把觀眾帶入舊時情調的回憶中。


片頭曲當然也是很人性溫暖的內容,鬼太郎之妻的片頭曲ありがとう即是。

主唱:生物股長,這個團名很有意思,資料上說明團員中有兩人小時候擔任生物股長,因此命名。


就日劇的印象中,生物股長好像是要負責養一些白兔小雞之類的,但台灣的義務教育體制中好像沒有生物股長這種內容,不過我小時候我卻有這種經歷,負責學校動物園的打掃跟飼養。

民生國小的西門那側的校舍兩端:北端是個長方形的植物園,印象最深的是菱角、茡薺之類的,那年代圖書很少,圖鑑更是稀有,因此植株很少見。南端則是小小的動物園,環狀尖頂一條一條竹鐵條漆著乳白色油漆,上覆鐵皮,粗鐵條的縫隙有鐵絲網,遠看就是個大鳥籠。


動物園裡頭有個小水池養著錦鯉烏龜牛蛙,水池邊有棵榕樹,鴿子會在其中棲息,榕樹葉跟鴿子大便大概是裡頭最需要常打掃的。另外地上還有白兔 雉雞之類的。最特別的是有個籠子養了一隻台灣獼猴。


五年級的新班級新導師挑了班長之外成績最好的六個男生負責動物園的環境整潔,六個小男生就猜拳選區域,由於獮猴中午要吃一丸純白飯,因此我就負責那隻台灣獼猴。那時候中餐有幾個方式可自選:一種是家長送便當,排排在窗邊自己去拿,一種是蒸便當,最後一種比較特別,可以回家吃飯或出校外食(學校旁邊是市場,有各種外食),但午休前得回學校。


負責那隻獮猴剛開始以為麻煩,後來才發現是美差──因為猴子每天早上還要吃地瓜。另外還有鴿子飼料紅土以及白兔的紅蘿蔔、魚飼料,動物園園長和我必需額外做食物的採買以及庫存管理。園長是個用功的男生,因此採買幾乎是落在我身上,偶而才會一起去市場逛逛。所謂美差是因為採買得利用早自習及第一節上課前,也就是不用參加升旗。


因為每個月會有一筆買食物的基金,因此總務股長除了班費外,還要管理這筆帳的出納。總務長得很漂亮而且家境富裕,端端正正是那種女老師也很疼愛那種。通常我會先支一筆大概的費用,再拿剩的錢繳回(那年頭沒發票,其實很拿核實),久了之後我發現總務小姐帳記得很清楚,但動物園基金、班費她錢點清楚後通通都是跟她的零用錢放一起。有一次放學回家的路隊上,一起在杉行碗粿對角吃杏仁露(成功路長壽街路口),她悠悠地跟閨密同學聊到錢都花掉了,不曉得怎麼開口跟媽媽要這筆錢。在杏仁露的攤子後我會右轉翻砂鑄造廠,從同學家牽自行車騎成功路回家(偶而會拎便當去同學家看布袋戲六合傳,但只能看到十二點四十分,再跑回學校),總務小姐家則是住彰化車站旁的布市內。小六畢業前就移民加拿大,高中同學會時聽說又回台灣了。


總務股長


我會把採買的日期平均安排在周間四天(總不能天天出去,而且不會提太重),周六除外(因為只有上課半天)跟總務小姐拿到錢後,會從長壽街的北門出學校,然後到永安街的攤販去買地瓜紅蘿蔔,偶而會撿些攤販不要的菜葉給烏龜吃。然後在永安街市場的盡頭左轉三民路去買鴿子飼料,在從小側門回學校。對於不用排隊升旗,聽校長廢話那時候覺得超開心的,而且是特正當特權的開心。

動物園旁有一棵很大的土芒果樹,土茫果皮薄內少核很大,每年都結實累累,窗戶內總是有幾雙時不時看出神的眼睛。一場大雨打下的落果都是熟透的,破綻處的鮮黃果肉散著香氣,從地上撿起來拍掉塵土,在洗手台清洗一下,然後從破綻處撕開芒果皮開吃,品評撿得這棵好吃還是......記得有兩個女同學思想很早熟,同樂會總是表演黃梅調唱遊龍戲鳳那一段,而且會唱帶演,眼神風采十足,這兩位會去摘青檬果回家醃情人果。

相隔三十年,當我對彰化的街景越來越陌生的時候,有一回路過彰化時,突然想過去看看動物園與芒果樹,就全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記憶還是很鮮明。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1381 the english peasants' revolt 筆記

最近剛好關注到立法院在討論「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心中試想:特權階級或上層階級面對下層階級的挑戰時,有沒有處理的案例呢?
英國史上首次的農民叛亂深具啟發性,這是在一本西方文明史的通史書裡看到的敘述及一些結論,行文言簡意賅,這個事件本身就非常有力。
這樁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下層階級叛亂,通常會與法國的Jacquerie並提,但原因卻非常不一樣。Jacquerie叛亂是出自絕望,相反的農民叛亂卻是出自一種期望的挫折。 1381年時,黑死病的效應在農民中顯現,特別是勞力短缺。事實上瘟疫影響所及農奴解放增加、工資上漲、自由農的地租下降。同時這也不難想像當時死了很多人,且社會氛圍極其可怕。
但貴族地主反抗經濟法則的趨勢想保有原來的收入。他們成功地利用立法維持住瘟疫前的工資。貴族更進一步試圖要求保有舊有的權利及免費的勞役。農人民並不情願被推回貧窮及從屬地位,衝突遂不可避免。
點燃1381年叛亂的火花來自人頭稅的徵收。這種人頭稅在英國的稅制上是前所未有的,農民很快地發現人頭稅是不公平的。1377年與1379兩次的徵收人頭稅並沒有遇到抵抗,但1381年包稅人第三次嘗試徵收人頭稅時,農民奮起抵抗並傾洩所有的不滿。
首先,農民先燒了地方的文件紀錄並洗劫有錢人,然後進軍倫敦處決了首席大臣及財務大臣。由於事態嚴重,年僅十五歲的國王理查二世接見農民,並允諾解放農奴並維持低廉地租,因此贏得農民的信任。但協商的同時,農民領袖Wat Tyler被用計謀殺。農民缺少了領導,並誤以為達成目標,於是隊伍迅速地解散。
少年國王一旦生命危險解除,立刻撕毀承諾。分散的農民武力很快地被追捕,其中一些人被指控為麻煩製造者然後被處決。叛亂本身雖然沒有任何成果,但接著幾十年,最終經濟的自然因素使得農奴消失,農村勞動工資最終得到改善。
作者E M Burns結論:下層階級迫於經濟絕望的叛亂都很快地失敗,因為上層階級可以運用權力,有錢及軍隊可鎮壓叛亂。
下層階級的內部因素有時會產生內鬨,相對的上層及特權階級在面對下層階級對統治的威脅時,可召集一致的力量應付。除此之外,下層階級的叛亂意圖立即解除情緒上的不滿,甚於發展長期一致的政策目標及作法,也或缺鼓舞行動的理念。 中世紀後期的貴族 經濟特徵:
有錢的商人透過土地兼並,也會被吸收進貴族階級。地主貴族的主要收入來自土地,一方面感到市場波動劇烈的威脅,但實際上藉由土地更加有錢。總體而言,貴族在經濟上與情緒上有著面對不斷發生的叛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前所未有,因此,設下一些障礙並分化其他階級。
分化階級的兩個極端事例:強調奢華(服裝器用與盛宴)與組成高級騎士團。 目的在於同階級的識別並給予他階級的社會壓力。但這種奢華風也有另種解釋,對於朝不保夕的黑死病時代,一種及時享樂的現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