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廣州街夜市


廣州街夜市位於台北市西端的萬華區,萬華舊稱艋舺,為大漢溪與新店溪匯合之處,昔日河運可自淡水河口直抵艋舺,是台北市的發源地及早年最繁華區域。因此三百年來以龍山寺為信仰
中心的周邊衍生出台灣北部最淵源流長並具有在地特色的夜市文化。廣意的萬華夜市包括廣州街夜市、梧州街夜市、西昌街夜市及華西街觀光夜市,與鄰近著名景點艋舺龍山寺有著知名度相乘的效應,因此亦吸引不少食客、旅客前來。雖然說是夜市,在晚上尤為熱鬧,事實上其在白天亦有營業。


雖然萬華夜市與龍山市有著國際的知名度,但並不為了迎合觀光客而維持著舊台北市生活文化的特色,其中以廣州街夜市裡頭的食衣娛樂最為顯著,以吃為例有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飲食老店如龍都冰果室、鄭家碗粿、兩喜號魷魚羹、周記肉粥、大鼎肉羹、懷念愛玉冰、元祖胡椒餅....等等,對多數的在地消費者而言,這些店的的口味、裝潢、擺設令他們有心理安定的感覺,對觀光客而言,在視覺味覺以及感覺上彷彿是個異地的時光膠囊,跟台北市東區快速變化的飲食口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廣州街附近有龍山寺、剝皮寮、青草茶街可逛。如果你著迷於電影艋舺裡頭的街景,彎曲沒有規則的巷弄,以及風情神秘的娼寮,帶點冒險的精神,拎著台式口味烤魷魚絲、炸旗魚串或大腸包小腸,加一杯青草茶,往廣州街夜市旁的巷弄鑽進去就對了。

公館夜市


若由15-35歲的人票選最喜歡的夜市,公館夜市應該會是第一名,加計所謂溫羅汀的溫州街,與台大對面新生南路的各式商家,公館商圈的機能真可謂無遠引屆。



公館之所以能匯聚巨大的人潮,首要的原因在於公館是通勤交通的樞紐,有許多的學生上班族得在公館換車回景美木柵新店以及中永和。第二個原因就是台灣大學了。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街)有各式各樣的書局,滋生了各具特色風雅的咖啡館,很自然地就成了學生上班族餐敘後的聚會場所。


由此不難發現公館夜市的消費都是充滿年輕人的元素──飲食、時裝、音樂、飾品、髮型與書籍,因此在公館可以吃到平價的異國美食與麻辣火鍋,但不會有適合來點小酒的煙腸熟肉,那是廣州街夜市中年男人的酒中仙風格。多數的熟食的攤販都是賣可拎著走的食物,如玉米、挂包,因為公館的夜市不耐久坐,年輕人趕著吃完晚餐還有第二攤的咖啡館、live house、電影等著,或者是到台大校園或自來水博物館散步。甚至使公館更脫俗的也更壯大的是這個商圈內也提供宗教的服務,稱天堂路的新生南路,有著許多的屬靈機構,在晚上還提供宗教上的心靈慰藉與天堂指引
的服務。


公館夜市佔地非常地大,大致上是由兩條平行的道路──羅斯福路四段與汀州街三段所夾的區域,自台電大樓到基隆路的區域都是公館夜市。但公館是夜市是屬於年輕人的,從水源市場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天裡頭的傳市是屬於買菜的婆婆媽媽,夜晚,水源市場關燈,周圍的電影、服飾、美食不盡是年輕的消費面孔嗎?!

景美夜市


景美夜市位於台北市的文山區,隔著景美溪過去就是新店了。從文化探訪的角度來看,景美夜市有如一個聚落保存的博物館,四周高樓林立之下,保存著舊式閩南聚落的集市形態,建築群與機能都堪稱完整。這個聚落的整體,大體上就是景美夜市的全部,以集應廟為中心,由廟前的小路東西貫穿聚落,裡頭的街道擁擠狹窄,約莫是小發財車的寬度,且彎彎曲曲錯綜複雜,,貫穿的老街仍保有舊式市集的特徵,上頭有蓋,使交易不受多雨的氣候的影響。幾年前台北市政府將上頭的蓋與以翻新,常去的巷仔內米粉湯下雨天就不會滴滴答答了。


東西貫穿的老街,東邊的盡頭是景美橋,,若讀者夠仔細的話,景美橋邊有塊開道碑,內容記載著?公圳的改道歷史。景美舊稱?尾,後改稱景尾,及景美。講台語的人至今仍稱之為景尾。
從?公圳的歷史可以約莫勾勒出一個台北盆地邊錘交通要地,與新店烏來及宜蘭貿易所形成的市集,也就是今日的景美夜市。


景美夜市的集市型態比一般夜市特殊。早上是賣菜的早市,中午過後則是賣著生老病死(細心的話,會發現老街尾有家棺材店,也賣著殯葬的?衣)與食衣住行育樂的各式商品。其中還是以
吃得數多。


我覺得萬華夜市的吃帶著濃厚的享樂氣息,景美夜市則充滿了遊夜街的夏日休閒風。從早上就開始賣的生海生煎包是景美夜市之第一不可錯過,但要有排隊的耐心。巷仔內米粉湯便宜大碗,
小菜每樣都便宜好吃,也是要耐心排隊。米粉湯對面的豆花,甜湯一流,全省可排入前五名。


建議找個白天可以從景美老街往公館的方向騎車,會一直接到公館的蟾蜍山,沿途會發現北新路一直在不遠處,沒錯,這就是隱沒的舊路,只有識途老馬才知道的玩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