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岡一號橋 |
第一次走完錐麓古道後腦中就出現一個疑惑:有巴達岡二號橋,那一號橋呢?
第二次很仔細地比對地圖,並在燕子口地圖判讀,結論:燕子口看到的是一號橋,而且殘破的特徵很明顯,但怎麼接近呢?不記得有看到叉路啊。
線索得從前人的文獻中找。
據楊南郡先生替太管處做的合歡古道調查報告,合歡古道的起點:山月大吊橋橫跨立霧溪,連接布洛灣與巴達岡。因此從巴達岡應該是緩下山月大吊橋。因此判斷叉路即在巴達岡附近,從燕子口陡上巴達岡的路並不是古道的特徵。
20130126朋友要去充當太管處志工巡查錐麓古道,順便一道解開這個疑惑。
巴達岡部落遺址 |
由於慈母橋端封閉,直接從燕子口端進入,很熱門的錐麓古道今天人並不多,天氣陰陰的走起來不冷不熱,早起的鳥兒吵著吃飯,路上的排遺越來越多,看起來剛上完廁所,也許很有看頭,於是很有默契地噤口用看的....果然,巴達岡駐在所遺址就看到獼猴群大大小小的。
一個轉角可能就是個雙重驚喜:一群灰喉山椒正在盛開的山櫻花樹上吃早餐。俯角看到也只有在陡?的錐麓古道上有機會看到了。朋友的巡查報告想必很有料可寫。
未到中午抵達了斷崖警官駐在所,休息吃點乾糧即折返。回程到巴達岡二號橋,深溪高壑裡飛過一群耀眼的紅色黃色,大概是早上同一群的灰喉山椒(我比較好奇的是不定向的集體行動他們並不會撞到)。
不久,回到巴達岡部落遺址。
楊南郡先生的調查報告P26:=「巴達岡地勢平緩,其南緣斷崖陡落為燕子口,站在斷崖邊緣可下望峽谷景觀,昔日有旅館可容納30名旅客,是太魯閣峽口至天祥間探勝路線的中繼站。此地原為大部落,有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現僅存兩根做為入口象徵的水泥柱及平坦的屋址遺跡。
燕子口見巴達岡一號橋 |
同頁「巴達岡之山地語為桂竹之意,另有突擊戰地之意。其部落後方為廣大的桂竹林,據說昔日巴達岡住民因颱風毀屋而遷至立霧溪下游避難,不久返回故居時發現已為托洛克(今霧社靜觀)族人所佔,乃削桂竹為槍,與佔住者決戰而奪回故居,此為古戰場。」腦中低迴於歷史的場景,還是找不到往巴達岡一號橋的叉路口。
在巴達岡下切燕子口處有一段平坦的路跡,兩邊砌有平整的石塊,隨即下切。雖然很清楚太管處的這段步道並非古道,莫非這裡就是叉路口?於是橫切上下散開找了一下,果然找到明顯的路跡駁坎,順著路跡摸了約兩三百米終於找到了隱匿的「巴達岡一號橋」。
錐麓古道誠然壯觀,古道卻少了點人味。近期走訪了蓮花池、西拉岸等部落遺址以及大同、大禮部落,有點感慨國家公園三四十年來淨空山區人口的政策,雖然便於管理,卻失去人文歷史傳承的味道,這種政策忽略了「人」才是主角....,而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場域硬生生地被割裂了。
同書P26也提到(約當民國七十五年左右):「現有卓姓及高姓兩戶山胞居住,種植雜糧、香菇為生。」三十年過去了,屋址早已蕩然無存,若要複製或恢復恐怕是件比驅趕原住民出山更困難十倍的事,而有些事物恐怕將永遠消失了....。
錐麓古道 |
往巴達岡一號橋的路跡 路寬恰如文獻中所載 |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parasha&book=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