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說「酺」──記元宵節有感

元宵節全台各地廟宇、縣市政府照例會舉辦一些燈會,台北市政府發
了好幾年的花燈,今年特地也去排了很長的隊伍拿了一個。每年政府都
會辦一些元宵燈會、國慶煙火,其實是有著與民同慶樂的淵源意含。我找
到最早的起源來自一個古老的字──「酺」。



酺,是個已經死了的字,未來大概也不會復活,大多數的人也無法
讀正確的讀音。酺,讀音同僕,查教育部辭典有以下兩條解釋



會聚飲酒。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元日至於月晦,並為酺聚飲
食。」


會帶來災害的神。周禮˙地官˙族師:「春秋祭酺亦如之。」鄭玄˙
注:「酺者,為人物災害之神也。」



綜合第一條的說法,「酺」是政府開放人民一起飲酒聚會的專稱。足見戰國時代喝上一口酒是不容易的。至於荊楚歲時記這條,大概辛苦一年後,過年休息一個月,可以一起喝酒吃飯。



第二條雖不是與民同慶樂的文章本意,但可以宛轉的附會上意義的。古人從生活實踐與天文觀測都可以很清楚地察覺季節的變化,便在春分秋分給予祭祀,於是神道設教,就如鄭注所云,稱「酺」為人物災害之神,就如同年獸之於過年,有除舊佈新之意。



最早注意到「酺」這個字是在爬梳史記的本紀時。本紀實在不是什麼
有趣的篇章,通常都是匆匆念過,出現頻率不高的「酺」,通常都當
作不重要的事忽攏放過。例如:

史記. 秦始皇本紀第六「 二 十 五 年 , 大 興 兵 , 使 王 賁 將 , 攻
燕 遼 東 , 得 燕 王 喜 .還 攻 代 , 虜 代 王 嘉 . 王 翦 遂 定 荊 江
南 地 ;降 越 君 ,置 會 稽 郡 . 五 月 , 天 下 大 酺 .」


這「天下大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史記.孝文本紀第十的一條註解說明了:



集 解 文 穎 曰 : 「 漢 律 三 人 已 上 無 故 群 飲 , 罰 金 四 兩 . 今 詔 橫 賜 得 令 會 聚 飲 食 五 日 . 」


這意思是說,三人以上聚在一起飲酒做樂是要罰錢的,除非政府有特令。



史記同一位置的註解


索 隱 說 文 云 「 酺 , 王 者 布 德 , 大 飲 酒 也 」 . 出 錢 為 醵 , 出 食 為 酺 . 又 按 : 趙 武 靈 王 滅中 山 , 酺 五 日 , 是 其 所 起 也 .



連結前引的趙世家和秦始王本紀,可知「酺」的起源是趙武靈王為慶祝滅中山,慶祝國家的大喜事而給國民的恩典,也就是與民共樂之意。相同的,如上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統一中國,所以「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五史裡頭,也就是說至少2400年的中國史,有不超過230次「酺
、大酺、天下大酺」的記錄,由此亦可知「酺、大酺、天下大酺」是有
程度的差別的。



單紀錄「酺」多是計對特定對象,如有戰功的軍隊、朝臣等小範圍的。
「大酺」則雜有僅針對京畿地區的「酺」或一些霸朝政權(如五胡十六
國)所頒布的「酺」。最後則是「天下大酺」,是統一王朝開放聚飲數日
,具有普及所有人之義。



從歷代所記載的「酺」觀察下來,也可以看出社會開放的程度。「酺」
的頻率由秦漢以降逐朝遞減,到宋朝僅一段,之後即絕跡。這應該是唐
朝以前的古代中國在社會結構上是半奴隸或奴隸社會,所以聚飲要罰錢
,因此「大酺」具有鼓舞人民、政府與民同樂的恩典這層意含。



到了唐朝以後應該是沒有「漢律」那條聚飲罰錢的法律了。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御」詩可證明: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忽憶繡衣人,乘船往石頭。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
兩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數公,崩騰醉中流。




酒樓變成是可夜遊賞月,買醉唱歌的公共場所,而且「酒客十數公」,可知聚飲是不犯法的,更可以隨意乘船遊樂。因此唐代之後大酺的記載多指特定對象,如賜酺、酒酺、酺宴,而非普遍性的天下大酺。因為社會的較開放,聚眾飲酒作樂的機會只要經濟許可即可做到,不必像以前關起門來喝酒,那就悶了。



隨著社會的開放,商品經濟的發達,「賜民大酺」這種慶祝方式也就失去「與民同樂」的功能性了。



「酺」應該是元宵燈會或國慶煙火等的老祖宗吧。

古代的樂儀隊(下)──從〈魏鼓吹曲〉鳥瞰三國史

前面的題解提到,鼓吹除了做軍樂之外,形式上題解裡頭有做些區分,一則應是做為如進行曲般的「騎吹」。由於文獻只留下曲辭,並無法得知這些曲辭的曲可分別出是「騎吹」或是典禮所用的「鼓吹」。但可確定的是留存下來的鼓吹曲詞從內容上來看多是典禮上讚頌之用的,內容不外乎是創業惟艱或是頌揚帝德之類的。唯演奏的形式隨時代有更鋪張的改變。

然則黃門鼓吹、短簫鐃歌與橫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異爾。漢有《朱鷺》等二十二曲,列於鼓吹,謂之鐃歌。及魏受命,使繆襲改其十二曲,而《君馬黃》《雉子斑》《聖人出》《臨高臺》《遠如期》《石留》《務成》《玄雲》《黃爵》《釣竿》十曲,並仍舊名。是時吳亦使韋昭改製十二曲,其十曲亦因之。而魏、吳歌辭,存者唯十二曲,餘皆不傳。

晉武帝受禪,命傅玄製二十二曲,而《玄雲》《釣竿》之名不改舊漢。[二]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庭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其四,留其十二,更制新歌,合四時也。北齊二十曲,皆改古名。其《黃爵》《釣竿》,略而不用。後周宣帝革前代鼓吹,制為十五曲,並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戰陣之事。隋制列鼓吹為四部,唐則又增為五部,部各有曲。唯《羽葆》諸曲,備敘功業,如前代之制。

初,魏、晉之世,給鼓吹甚輕,牙門督將五校悉有鼓吹。宋、齊已後,則甚重矣。齊武帝時,壽昌殿南閤置《白鷺》 鼓吹二曲,以為宴樂。陳後主常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此又施於燕私矣。按《古今樂錄》,有梁、陳時宮懸圖,四隅各有鼓吹樓而無建鼓。鼓吹樓者,昔簫史吹簫於秦,秦人為之築鳳臺。故鼓吹陸則樓車,水則樓船,其在庭則以簨虡為樓也。梁又有鼓吹熊羆十二案,其樂器有龍頭大棡鼓、中鼓、獨揭小鼓,亦隨品秩給賜焉。周武帝每元正大會,以梁案架列於懸間,與正樂合奏。隋又於案下設熊羆貙豹,騰倚承之,以象百獸之舞。唐因之。

最近曹操很紅,剛好挑一些〈魏鼓吹曲〉給大家參考一下。其內容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史。
作者是繆襲,以下引的是《樂府詩集》的原文。
    
魏鼓吹曲
                   


   《晉書‧樂志》曰:「魏武帝使繆襲造鼓吹十二曲以代漢曲:一曰《楚之平》,[一]二日《戰滎陽》,三曰《獲呂布》,四曰《克官渡》,五曰《舊邦》,六曰《定武功》,七曰《屠柳城》,八曰《平南荊》,九曰《平關中》,十曰《應帝期》,十一曰《邕熙》,十二曰《太和》。」



     楚之平

   《晉書‧樂志》曰:「改漢《朱鷺》為《楚之平》,言魏也。」《古今樂錄》作《初之平》。

楚之平,義兵征。神武奮,金鼓鳴。邁武德,揚洪名。漢室微,社稷傾。皇道失,桓與靈。閹官熾,群雄爭。邊、韓起,亂金城。中國擾,無紀經。赫武皇,起旗旌。麾天下,天下平。濟九州,九州寧。創武功,武功成。越五帝,邈三王。興禮樂,定紀綱。普日月,齊輝光。
    
《楚之平》曲凡三十句,句三字。

 《楚之平》 :《宋書》作《初之平》,按篇中無平楚事,則《宋書》是。
 
    
戰滎陽

   《晉書‧樂志》曰:「改漢《思悲翁》為《戰滎陽》,言曹公也。」

戰滎陽,汴水陂。戎士憤怒,貫甲馳。陣未成,退徐榮。[一]二萬騎,塹壘平。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同盟疑,計無成,賴我武皇,萬國寧。
   
《戰滎陽》曲凡二十句,其十八句句三字,二句句四字。

 徐榮:據《魏志‧武帝紀》改。


     獲呂布

   《晉書‧樂志》曰:「改漢《艾如張》為《獲呂布》,言曹公東圍臨淮,生擒呂布也。」

獲呂布,戮陳宮。芟夷鯨鯢,驅騁群雄。囊括天下,運掌中。
   
《獲呂布》曲凡六句,其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克官渡

   《晉書‧樂志》曰:「改漢《上之回》為《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

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旁,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克官渡》曲凡十八句,其八句句[四]三字,一句五字,九句句[三]四字。



     舊邦


   《晉書‧樂志》曰:「改漢《翁離》為《舊邦》,言曹公勝袁紹於官渡,還譙收藏死亡士卒也。」

舊邦蕭條,心傷悲。孤魂翩翩,當何依。遊士戀故,涕如摧。兵起事大,令願違。傳求親戚,[一]在者誰。立廟置後,魂來歸。


   《舊邦》曲凡十二句,其六句句三字,六句句四字。

 [一]傳求:《宋書》作「博求」。傳即轉,與博俱可通。


     定武功

   《晉書‧樂志》曰:「改漢《戰城南》為《定武功》,言曹公初破鄴,武功之定始乎此也。」

定武功,濟黃河。河水湯湯,旦暮有橫流波。袁氏欲衰,兄弟尋干戈。決漳水,水流滂沱,嗟城中如流魚,誰能復顧室家。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賊眾內潰,君臣奔北。拔鄴城,奄有魏國。王業艱難,覽觀古今,可為長歎。

   《定武功》曲凡二十一句,其五句句三字,三句句六字,十二句句四字,一句五字。


     屠柳城

   《晉書‧樂志》曰:「改漢《巫山高》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歷白檀,破三郡烏桓於柳城也。」

屠柳城,功誠難。越度隴塞,路漫漫。北踰岡平,但聞悲風正酸。蹋頓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慹海外,永無北顧患。

   《屠柳城》曲凡十句,其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三句句五字,一句六字。


     平南荊

   《晉書‧樂志》曰:「改漢《上陵》為《平南荊》,言曹公南平荊州也。」

南荊何遼遼,江漢濁不清。菁茅久不貢,王師赫南征。劉琮據襄陽,賊備屯樊城。六軍廬新野,金鼓震天庭。劉子面縛至,武皇許其成。許與其成,[一]撫其民。陶陶江漢間,普為大魏臣。大魏臣,向風思自新。思自新,齊功古人。在昔虞與唐,大魏得與均。多選忠義士,為喉唇。天下一定,萬世無風塵

   
《平南荊》曲凡二十四句,其十七句句五字,四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一]與:《古樂府》卷二無「與」字。


     平關中

   《晉書‧樂志》曰:「改漢《將進酒》為《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

平關中,路向潼。濟濁水,立高墉。●韓、馬,離群凶。選驍騎,縱兩翼,虜崩潰,級萬億。
   《平關中》曲凡十句,句三字。